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
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
这首诗描绘了乌鲁木齐城内的地理特征与生活景象。首句“半城高阜半城低”,简洁地勾勒出城市地形的起伏不平,暗示着乌鲁木齐的地势特点。接着,“城内清泉尽向西”一句,不仅点明了乌鲁木齐城内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也暗含了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以及对水作为生命之源的重视。
“金井银床无用处”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水井和水槽比作珍贵的金银,既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水资源的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最后一句“随心引取到花畦”则展现了人们利用水资源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简单的引水方式,将清泉引入花园,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所需,也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机与美丽。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乌鲁木齐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展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创造。
不详
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长波一泻细涓涓,截断春山百尺泉。
二道河旁亲驻马,方知世有漏沙田。
南北封疆画界匀,云根两面翠嶙峋。
中间岩壑无人迹,合付山灵作守臣。
双城夹峙万山围,旧号虽存旧址非。
孤木地旁秋草没,降蕃指点尚依稀。
峻坂连连迭七层,层层山骨翠崚嶒。
行人只作蚕丛看,却是西番下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