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采石讣

花发当朝露,莺啼怯暮春。

谁怜老病日,恸哭少年人。

薄虑频经乱,移忧岂厌贫。

虽馀诸梵侣,亦复渐相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哀伤氛围,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

首句“花发当朝露”,以清晨的露珠衬托出花朵的娇嫩与短暂,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易逝。次句“莺啼怯暮春”,黄莺在黄昏时分的啼鸣中显露出对春天即将消逝的忧虑,进一步渲染了时间紧迫的主题。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接着,“谁怜老病日,恸哭少年人”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老年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对年轻生命的惋惜之情。这里不仅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关注,更蕴含了对人生阶段更迭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薄虑频经乱,移忧岂厌贫。”这两句则反映了诗人经历世事变迁后的内心世界。在动荡的岁月里,他经历了许多忧虑和困苦,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忧愁,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乏,更是精神上的疲惫与挣扎。这两句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在逆境中寻求内心平静的不易。

最后,“虽馀诸梵侣,亦复渐相沦。”诗人虽然身边还有僧侣相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追求,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远和孤独感的加深。这一句深化了主题,让人感受到即使在看似和谐的环境中,内心的孤独与隔阂也是难以避免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孤独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哲学意味。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闻范华宇治圃却寄

于世复何事,随时学种园。

一身馀草泽,八口待辕门。

城柳移畦影,春禽啄月痕。

相思聊以寄,寒暖不堪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送山品台设领诸衲上华首

三老潮头暗,百花春后明。

莫频回首处,遥慰故山情。

离乱田庄旧,辛勤手足轻。

吾门多乐事,不是畏时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萤火

尚尔微明志,遐心共隐沦。

昏霾应自见,白日畏投人。

春草独行处,禅房閒坐身。

高低怜羽短,曾不却迷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分粥与饥者

戎马嗟何已,秋田苦未登。

井闾无少壮,贫病绝亲朋。

笑我生方拙,怜人强不能。

一瓢分众粥,惭愧远投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