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寄索庵

澹澹离云,凄凄紫陌,香尘飞雪。

泪滴鲛绡,愁盈珠勒,一霎成抛撇。

别去叮咛,传来芳信,频寄锦书休绝。

倩东风、吹向天涯,悄悄把离愁说。

减去沈腰,霜添潘鬓,怎似前秋离别。

镜裹分鸾,灯前瘦影,羞把湘帘揭。

有恨黄昏,无情玉笛,催落江梅寒月。

问今宵、多少凄凉,枕棱衾缺。

形式: 词牌: 永遇乐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离别的凄美画面。"澹澹离云,凄凄紫陌",以淡淡的离别云彩和冷清的紫色小路开篇,渲染出离别时的哀伤氛围。"香尘飞雪",借雪花飘落象征着情感的纷飞与消逝。接下来,通过"泪滴鲛绡,愁盈珠勒",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不舍,泪水打湿了精致的鲛绡,愁绪满溢在珠饰上。

"别去叮咛,传来芳信,频寄锦书休绝",写出了对远方的思念和期待,希望对方能频繁寄来书信,以慰藉相思之情。"倩东风、吹向天涯,悄悄把离愁说",借助东风传递心声,将离愁寄托于无形之中。

"减去沈腰,霜添潘鬓",暗示岁月流逝,主人公因离别而憔悴,沈腰消瘦,潘鬓增添白发。"镜裹分鸾,灯前瘦影",进一步描绘了孤独无依的生活状态,不愿面对镜子或灯光下的孤单身影。

"有恨黄昏,无情玉笛,催落江梅寒月",夜晚的笛声和江边的梅花、寒月,增添了更多的凄凉。"问今宵、多少凄凉,枕棱衾缺",以问句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对离别后孤寂生活的深深感慨。

整体来看,徐灿的《永遇乐·寄索庵》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苦楚和相思的煎熬,展现了词人深情而又无奈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00)

徐灿(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明深、明霞,又号紫言(竹字头)。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妻。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工诗,尤长于词学。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 字:湘苹
  • 号:深明
  • 籍贯:江南吴县(今苏州市西南)
  • 生卒年:约1618-1698

相关古诗词

永遇乐.舟中感旧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形式: 词牌: 永遇乐

永遇乐.秋夜

团扇才收,凉风俄透,粉红零剪。

霞卷冰绡,一天寒碧,只有愁相见。

惯愁双黛,也须耐得,多少雨嗟云倦。

路茫茫、东篱在何处,罗袜棱棱寻遍。

回头曾念,几番尘梦,目断还教肠断。

叶砌层阶,霜欺馀菊,去雁应相怨。

玉漏频传,晶帘时曳,烟结香篝如霰。

今宵对、依依明月,此情何限。

形式: 词牌: 永遇乐

声声慢.感怀

寒寒暖暖,雨雨晴晴,无端催趱红绿。

湿燕双双,语语似怜幽独。

银灯半昏碧影,十年愁、多到心曲。

此际也,不销魂、断尽肠儿还续。

不忿青蛾元鬓,才弹指、逢人便惭珠玉。

吟遍花笺,想也半消清福。

惟应冰纨宝钿,料天公、谁妒尘俗。

试看取,古今来、嵇啸阮哭。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风流子.同素庵感旧

只如昨日事,回头想、早已十经秋。

向洗墨池边,装成书屋,蛮笺象管,别样风流。

残红院、几番春欲去,却为个人留。

宿雨低花,轻风侧蝶,水晶帘卷,恰好梳头。

西山依然在,知何意、凭槛怕举双眸。

便把红萱酿酒。只动人愁。

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

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

形式: 词牌: 风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