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生彦和出元人画二十幅分赋其五(其二)伏生授书图

汉家龙兴及三世,高论六籍搜根株。

济南硕儒老犹在,遐算未断神疑输。

谁何作图貌奇古,牙齿剥落身须扶。

当时秦王厌章句,生也幸得逃其诛。

乾坤非常炙燔祸,灰烬尚欲生真儒。

峨峨执经门大夫,太常子弟秀者储。

《尚书大传》世有本,乃谓口授劳呫嚅。

千年此论出安国,更以隶佐亡蝌书。

我怀不以紫夺朱,兀兀起坐重披图。

还怜真本生已易,断篇何止将蒲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洪亮吉所作,名为《汪生彦和出元人画二十幅分赋其五(其二)伏生授书图》。诗中描绘了汉代儒家学者伏生传授《尚书》的情景,以及后世对这一传承的珍视与怀念。

诗的开篇“汉家龙兴及三世,高论六籍搜根株”,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汉朝的兴起,并强调了儒家经典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接着,“济南硕儒老犹在,遐算未断神疑输”描绘了年迈的儒家学者仍在传承知识,他们的智慧似乎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谁何作图貌奇古,牙齿剥落身须扶”则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伏生传授知识时的场景,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依然坚持传授,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与奉献精神。

“当时秦王厌章句,生也幸得逃其诛”提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暗示了伏生因避难而幸免于难,进一步突出了他的智慧与勇气。

“乾坤非常炙燔祸,灰烬尚欲生真儒”表达了即使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真正的儒家学者仍能顽强生存并继续传播知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坚韧生命力。

“峨峨执经门大夫,太常子弟秀者储”描绘了后世学者对伏生传授的《尚书》的重视,他们如同门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儒家学说。

“《尚书大传》世有本,乃谓口授劳呫嚅”强调了《尚书》的传承方式,即通过口述的方式,一代代地传递下去,体现了儒家学说的口头传统。

“千年此论出安国,更以隶佐亡蝌书”指出《尚书》的传承跨越千年,从安国开始,直到后来以隶书替代蝌蚪文(早期的文字形式),反映了文字演变的过程。

“我怀不以紫夺朱,兀兀起坐重披图”表达了诗人对伏生传授知识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对这一历史场景的深刻思考。

最后,“还怜真本生已易,断篇何止将蒲姑”感慨于《尚书》传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化与缺失,表达了对完整版本的渴望与对知识传承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伏生传授《尚书》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不仅赞美了儒家学者的智慧与奉献精神,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汪生彦和出元人画二十幅分赋其五(其三)季布任侠图

君不见,辒凉夜半离法宫,豪杰扰扰黄尘中。

原尝春陵有家法,杀人乱世非英雄。

谁何要间佩两龙,短裘骏马羞雷同。

报仇结客尽一世,末路顾与曹邱通。

我怀嗤此田舍翁,兀兀一饮还千钟。

呜呼男儿不种东陵瓜,有酒亦浇剧孟家。

勋名生在死即尽,姓氏肯使余人夸。

披图怜君钟然诺,广柳车来容束缚。

一生幸免两头虫,令人千载悲丁公。

形式: 古风

汪生彦和出元人画二十幅分赋其五(其四)张苍治历图

挈壶失官晦朔忙,闰位不复归明堂。

专家历象弃灰烬,日角月齿凭荒唐。

伊谁守官柱下史,兀兀不语悲张苍。

缘知灭水复不久,早奉定历归兴王。

披图黍米绘极细,如汇六历分低昂。

百年星纪互得失,谭天口屈犹能张。

扶风著书首《尧典》,禆昼益夜差五商。

铜壶箭复减高密,迫促日驭无辉光。

我从太初引之长,稍减阴历还归阳。

谁推北辰定天纪,复需南正司总章。

天人当日理本一,古几至德来洪荒。

君官柱下得几载,闻见犹胜洛下黄。

何人更论五德定,汉兴可以追轩皇。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汪生彦和出元人画二十幅分赋其五(其五)贾谊上书图

洛阳少年真可喜,长沙上书思治安。

致君尧舜固盛事,不问宰相皆材官。

霸陵思治让复再,德薄何能四三代。

此时一官次邓通,憔悴日值甘泉宫。

无端鸮凤引作侣,坐使谮谪来南中。

君不见,南中还留屈原宅,千古万古伤卑湿。

斜阳何必鵩鸟飞,吊古宁同楚囚泣。

孝文重道不重儒,孝武重儒谁上书?

可怜牧豕亦作相,殿上挟策羞吾徒。

如公季命关世数,经术宁同太常错。

卷图不忍见横流,中有沉湘一篇赋。

形式: 古风

对月

铜铺蚀月月不流,晓星对户如凝眸。

此时灯影薄于纸,金鸭炉中瑞烟死。

东家西家蒙蝴蝶,孤客夜长闻落叶。

何当反影入潭底,唤起老龙吟海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