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耿子庸(其一)

楚国有一士,胸中无一字。

令人读汉书,便道赖有此。

盖世聪明者,非君竟谁与。

所以罗盱江,平生独推许。

行年五十一,今朝真死矣。

君生良不虚,君死何曾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思想家李贽为悼念友人耿子庸所作。李贽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对耿子庸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才华的肯定。

首句“楚国有一士,胸中无一字”,看似讽刺,实则表达了对耿子庸独特个性的赞赏——他虽不以文墨自炫,却拥有超凡的智慧和见识。接着,“令人读汉书,便道赖有此”一句,通过旁观者的视角,强调了耿子庸在知识和智慧上的贡献,即使他不亲自撰写文字,但他的存在使得阅读汉书变得更有意义。

“盖世聪明者,非君竟谁与”进一步赞扬了耿子庸的非凡才智,暗示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智者之一。接下来,“所以罗盱江,平生独推许”表明了耿子庸在罗盱江(可能指地方或流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人们对他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行年五十一,今朝真死矣”则表达了对耿子庸逝世的哀痛之情,同时透露出对逝者年龄的惋惜。最后,“君生良不虚,君死何曾死”两句,表达了对耿子庸生命价值的认可和对死亡的超越思考,认为他的精神和影响将永存于世,不会因为肉体的消逝而消失。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耿子庸个人的哀悼,也体现了李贽对于人才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于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148)

李贽(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 字:宏甫
  • 号:卓吾
  • 籍贯:福建泉州
  • 生卒年:1527~1602

相关古诗词

哭耿子庸(其二)

我是君之友,君是我之师。

我年长于君,视君是先知。

君言吾少也,如梦亦如痴。

去去学神仙,中道复弃之。

归来山中坐,静极心自怡。

大事苟未明,兀坐空尔为。

行行还出门,逝者在于斯。

反照未生前,我心不动移。

仰天一长啸,兹事何太奇。

从此一声雷,平地任所施。

开口向人难,谁是心相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哭耿子庸(其三)

太真终日语,东方容易谈。

本是闽越人,来此共闲闲。

君子有德音,听之使人惭。

白门追随后,万里走滇南。

移家恨已满,敢曰青于蓝。

志士苦妆饰,世儒乐苟安。

谓君未免俗,令人坐长叹。

形式: 古风

哭耿子庸(其四)

君心未易知,吾言何恻恻。

太言北海若,小言西河伯。

缓言微风入,疾言养叔射。

粗言杂俚语,无不可思绎。

和光混俗者,见之但争席。

浩气满乾坤,收敛无遗迹。

时来一鼓琴,与君共晨夕。

已矣莫我知,虽生亦何益。

形式: 古风

宿吴门(其一)

秋深风落木,清水半池荷。

驱马向何去,吴门客子多。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