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寄洪复翁

昨夜龙宫留恶客,使者借车收二麦。

溪涧洪流十丈高,不辨东阡与西陌。

高田忽变黄鹄陂,下者汇作鱼龙宅。

新陈接食已觖望,夏不早耕后何获。

似闻山县未休戍,旁郡豪酋遗俘馘。

携孥扶老避人祸,漂麦涨田遭鬼责。

不知造化谁主张,罪欲谁归问河伯。

生平舌耕真左计,迩来砚破笔毛磔。

中宵耿耿坐长叹,满眼兵荒遭此厄。

先生少抱调燮才,苍生不忍饥寒迫。

潜深请磨楯鼻墨,试草千言救荒策。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末元初时期因洪水灾害导致的民生疾苦。诗人方一夔以“大水寄洪复翁”为题,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无助与痛苦。

首句“昨夜龙宫留恶客”,以神话般的语言开篇,暗示了洪水的突然降临如同恶客般突如其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接着,“使者借车收二麦”一句,反映了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将仅有的粮食交出,生活陷入极度困境。

“溪涧洪流十丈高,不辨东阡与西陌”描绘了洪水泛滥的壮观景象,水流之高,淹没了道路,使得人们无法分辨方向,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随后,“高田忽变黄鹄陂,下者汇作鱼龙宅”进一步展示了洪水对土地的破坏,高处的土地变成了湖泊,低洼之处则成了鱼龙的栖息地,形象地表现了洪水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

“新陈接食已觖望,夏不早耕后何获”表达了灾民对于粮食短缺的绝望,同时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接下来,“似闻山县未休戍,旁郡豪酋遗俘馘”提到了战争背景下的社会动荡,加剧了灾民的苦难。

“携孥扶老避人祸,漂麦涨田遭鬼责”描述了灾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洪水,被迫离开家园,生活条件更加恶劣。最后,“不知造化谁主张,罪欲谁归问河伯”表达了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生平舌耕真左计,迩来砚破笔毛磔”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过去从事文字工作的反思,认为这并非明智之举,因为当前社会动荡,文字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而“中宵耿耿坐长叹,满眼兵荒遭此厄”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灾民遭遇的同情。

“先生少抱调燮才,苍生不忍饥寒迫”表达了诗人对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人的期待,希望他们能站出来帮助饱受苦难的民众。“潜深请磨楯鼻墨,试草千言救荒策”则是诗人自我的呼吁,表示愿意深入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缓解灾情。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灾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486)

方一夔(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宋月山以陶金户遁山中值雪有诗次韵访之

金沙潭头石赑屃,冻蚁纷纷半僵死。

淘江漉海撄龙鳞,领使省金蹲虎兕。

欲将江浙饱虚牝,遮盖谁施千丈被。

先生误堕世网中,死灰更溺无遗燬。

携家北走入深山,雪中高卧那能起。

世间得丧何足道,坎止流行一弹指。

忍冻孤吟寒士歌,力将冰檗战纨绮。

君穷无比我更穷,湿沫难击三千里。

明朝裹饭约共话,炯炯方瞳岩壑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六月食寒梅

六月火云耸奇观,读书舌烂喉吻乾。

西湖水仙珠径寸,使来遗我数百丸。

清冷冰齿嚼不碎,玉池滟滟生微澜。

问仙何处得此物,孤根漏暖来孤山。

霜严雪虐石荦确,美人忽破冰玉颜。

纷纷青黄暗烟雨,我独炎暑馀酸寒。

异材晚成要有待,居然升置鼎鼐间。

君不见周家老将太公望,八十封侯起钓磻。

形式: 古风

赤山岭

赤山岭罅阔百尺,人言老龙破山出。

天生异物出有时,不知何年留此迹。

想龙久蛰当飞腾,怒迸脩鳞血淋沥。

至今顽石尚嵌岩,朝暾光映半山赤。

龙去川原秋雨足,龙归洞穴寒云湿。

我家山下龙为友,欲挽银河清八极。

形式: 古风

粤王墓

何年遗此粤王墓,陈迹留传自先故。

累累三冢压荒山,古木寒烟暗行路。

忆昔祖父伯姑苏,北连齐楚陵强都。

自从鸱夷载西子,子孙运尽偿前逋。

三军散后东西走,穷无寄迹埋丘首。

安全发掘不可知,故号至今喧众口。

丘山华屋何足言,死名死利分污尊。

英雄自古无葬处,谁与遗臭留乾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