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
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风露。
这首诗名为《竹枝歌(其一)》,由宋代诗人苏辙所作。诗中描绘了舟行千里却未能抵达楚地的情景,却意外地听到了楚地特有的方言——竹枝歌。诗人通过“忽闻竹枝皆楚语”这一句,巧妙地将舟行与语言的异域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陌生又神秘的氛围。
接着,“楚言啁哳安可分”,诗人以“啁哳”形容楚语的复杂难懂,表达了对这种语言的困惑和难以理解。同时,也暗示了楚地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而“江中明月多风露”一句,则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渲染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远离家乡的旅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舟行与语言的差异,以及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异域文化的探索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乡愁之情。苏辙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外界环境巧妙融合,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美感,也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平时出处常联袂,文翰叨陪旧服膺。
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
何时杯酒看浮白,清夜肴蔬粗满登。
离思隔年诗不尽,秦梁虽远速须应。
清慎岷山掾,登科已七年。
迎亲就鱼稻,为吏择林泉。
去骑关中热,归心沫水鲜。
官闲幸可乐,记买鹧鸪煎。
晚岁官仍困,终身耻自言。
廉明汉循吏,仁爱郑公孙。
赤县朝称理,衡山德共尊。
远人应罢市,处处有遗恩。
谁遣常时月,偏从此夜明。
暗添珠百倍,潜感兔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