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七)

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其后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蜀地的读书人李八百,居住在吴山的阴面。
他静静地坐着,只用身体动作交流,跟随他的人都很多。
接着是李宽,他与李八百虽然同姓,但观点不同。
言语和听闻往往多有虚假,识别真伪关键在于内心。

注释

蜀士:蜀地的读书人。
穴居:隐居。
吴山阴:吴山的北边或阴面。
默坐:静静地坐着。
形语:用身体动作交流。
纷如林:众多的样子。
李宽:另一个人名,与前文的李八百对比。
鸡鹄:比喻两人观点不同,如同鸡和鹅叫声不同。
非同音:不一致,观点不同。
口耳:言语和听闻。
固多伪:往往多有虚假。
识真:识别真伪。
在心:关键在于内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李八百的生活情景。他居住在蜀地的吴山阴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穴居生活。尽管他不多言语,但他的德行和智慧却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如同树林一般茂密。这之后,又提到了李宽,他的为人不同于常人,就如同鸡和鹄虽然相似但鸣叫各异。诗中的“口耳固多伪”表达了对外界喧嚣多为虚假的看法,而“识真要在心”则强调了辨别真伪须凭内心的智慧。

这首诗通过对李八百和李宽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高洁品格和独特个性的赞赏,以及对世俗浮华的批判。同时,也反映出作者自己追求真理、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这是苏轼在宋代的一首作品,他以诗歌形式表达了个人对于真与伪的深刻见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八)

黄花冒甘谷,灵根固深长。

廖井窖丹砂,红泉涌寻常。

二女戏口鼻,松膏以为粮。

闻此不能寐,起坐夜未央。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九)

谈道鄙俗儒,远自太史走。

仲尼实不死,于圣亦何负。

紫文出吴宫,丹雀本无有。

辽哉广桑君,独显三季后。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十)

金丹不可成,安期渺云海。

谁谓黄门妻,至道乃近在。

尸解竟不传,化去空馀悔。

丹成亦安用,御气本无待。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十一)

郑君故多方,元翁所亲指。

奇文二百篇,了未出生死。

素书在黄石,岂敢辞跪履。

万法等成坏,金丹差可恃。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