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瑶石台怀黎惟敬先生兼赠君献

孤峰天半白云连,瑶石山人此学仙。

书就玉楼知有日,归来华表定何年。

秋高木叶千崖下,雨过溪声万壑传。

怪道石山藏便发,凤毛今日正翩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仙境景象,充满了对仙人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首句“孤峰天半白云连”,以孤峰直插云霄,与白云相连的形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瑶石山人此学仙”一句,点明了诗中人物的身份——在瑶石山修行求仙之人,进一步强化了仙境的主题。

“书就玉楼知有日,归来华表定何年”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修仙的过程比喻为在玉楼中书写,暗示了修仙之路的艰难与漫长,同时也表达了对修成正果的期待。而“归来华表定何年”则表达了对未知未来的感慨,以及对仙人生活状态的向往。

“秋高木叶千崖下,雨过溪声万壑传”描绘了秋季的山林景色,落叶满地,溪水潺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隐含着时间流逝的意味,与前文的修仙主题相呼应。

最后,“怪道石山藏便发,凤毛今日正翩翩”两句,以石山藏宝、凤凰展翅的形象,寓意着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发现,同时也表达了对黎惟敬先生及君献的赞赏与祝福,希望他们如同凤凰一般,展翅高飞,事业有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仙境、自然景观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蕴含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收录诗词(716)

李云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同游张桓孺张美之韩煦重韩禹贤

相逢物外友,翩举颜如玉。

云卧既同趣,岩栖复比屋。

提携绿玉枝,出入恒相逐。

白石时共饭,灵编每使读。

何必拉浮丘,然后慰空谷。

形式: 古风

赠唐长卿

去年云松曾共栖,今年幽壑仍相随。

朝葵暮藿君不厌,露宿风行君不辞。

白云黄叶秋山路,清溪照见君心素。

踏遍罗浮四百峰,与君别有相期处。

形式: 古风

寄梁子

浮山高,罗水深。深相望,无言伤别心。

手把琼枝欲相赠,白云隔断枫树林。

忆昨东风共携手,黄鹂恰恰啼高柳。

碧桃花下论襟期,琉璃匣里苍龙吼。

此时意气正纵横,指顾风云席上生。

高谈岂但屈馀子,唾手还堪取上卿。

宁知空负连城值,世人已老梧台侧。

按剑相看各自疑,璠玙一旦无颜色。

丈夫不登天子堂,即当长往水云乡。

安能不飞复不伏,垂翅曳尾向道傍。

君不见青松枝,剪伐一及不再披。

又不见淩风翼,一击不中即歛翮。

万石之弩既虚发,摧机折轴复何惜。

何况身操万古权,肯与众人竞晨夕。

尺书珍重为君题,去矣长林西复西。

白云流水行相伴,玉笈丹经手自携。

虽云牢落居人下,龙泉太阿知我者。

君看明月照岩松,是予长啸秋山夜。

形式: 古风

寄答新都汪仲嘉

离心忽怅然,倚杖望霜天。

南飞北雁行将尽,不见黄山一字传。

忆昨垂杨古渡头,啼莺两岸送行舟。

别来几日黄叶落,白云衰草寒悠悠。

君期我奋天池翼,岂谓长林方偃息。

日长无事掩柴门,惟有青山见颜色。

忆君归卧白云庐,日闭筠帘看道书。

涓子玉颜知不改,向平佳兴近何如。

我从蹈郭餐金液,渐向秋风生八翮。

黄山白岳游有期,为余净扫松间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