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三台洞

一洞入山腹,一洞凌苍穹。

宛转最高顶,缥缈悬虚空。

下压扬江水,上卓玉皇宫。

俯首江山小,两腋挟天风。

三磴千百折,蚁穴出游龙。

金陵在何处,一气连溟濛。

蜀江万里来,吴地一线中。

浦口九龙山,帆片如飞蓬。

江上八卦洲,点点覆青枫。

仪真与六合,目尽不可穷。

咫尺燕子矶,呼吸天可通。

栏杆落鸟背,平视太阳红。

长啸下高阁,放棹大江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临三台洞时所见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宇宙广阔无垠的感慨。

首先,诗中的“一洞入山腹,一洞凌苍穹”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三台洞的奇特景观,一个洞深入山腹,另一个则直插云霄,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现出洞穴的神秘与壮观。

接着,“宛转最高顶,缥缈悬虚空”进一步强调了洞穴的高耸与飘渺,仿佛与天空相连,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下压扬江水,上卓玉皇宫”则通过对比,将洞穴与江水、皇宫相联系,既体现了洞穴的雄伟,也暗示了其与人间仙境的关联。

“俯首江山小,两腋挟天风”一句,通过视角的转换,从高处俯瞰江山,表现出江山的渺小,同时借“两腋挟天风”表达了自由自在、超越世俗的意境。

“三磴千百折,蚁穴出游龙”运用比喻,将曲折的山路比作游动的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蜿蜒曲折,同时也暗示了登山过程的艰难与挑战。

“金陵在何处,一气连溟濛”通过询问金陵的位置,表达了对远方景色的向往,同时“一气连溟濛”描绘了一幅烟波浩渺、与天地相连的画面。

“蜀江万里来,吴地一线中”则通过对比蜀江与吴地的距离,展现了自然景观的辽阔与壮美。

“浦口九龙山,帆片如飞蓬”描绘了江边的山峦与远处的船只,通过“帆片如飞蓬”的比喻,展现了船只在江面上的轻盈与动态之美。

“江上八卦洲,点点覆青枫”则以八卦洲为背景,点缀着青枫树,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江景图。

“仪真与六合,目尽不可穷”表达了诗人对周围广阔景色的赞叹,以及对无限空间的向往。

“咫尺燕子矶,呼吸天可通”通过燕子矶这一具体地点,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人与自然的亲近感。

“栏杆落鸟背,平视太阳红”描绘了诗人站在栏杆上,鸟儿在背后飞翔,平视太阳升起时的红色光芒,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

最后,“长啸下高阁,放棹大江东”表达了诗人释放情感,从高阁下来,划船向东江而去,既是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也是对未来旅程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宇宙广阔无垠的感慨,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艺术魅力的佳作。

收录诗词(457)

洪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登燕子矶

渺然临大江,凌空欲飞去。

洪流挟长峰,千里一蹲踞。

江左几兴衰,陈迹自何处。

今日乌龙山,昔时五马渡。

夷吾幕府起江东,今见翠微纷无数。

燕子洲兆燕棣祥,傅翼来自燕山路。

从此一江内外分,沧桑陵谷俱非故。

三国六朝事已空,两淮四辅谁为固。

水龙岸虎来石头,司马佛狸竞瓜步。

几时不以天堑鸣,江心出没惟乌兔。

此矶不比采石矶,亦不可比金焦与北固。

昂然邀得翠华临,山水盛名亦虚傅。

矶上右顾黄天荡,矶左远顾乌江戍。

千古江山大战争,尽供此水东流注。

一拳石觜閒徘徊,烟水茫茫望中赴。

回头欲入观音门,夕阳斜挂江边树。

形式: 古风

登鸡鸣山

不见功臣庙,惟见功德寺。

射雉彼何人,鸣鸡闻此地。

同泰馀故基,舍身复谁氏。

萧梁往事空,台城留位置。何处景阳宫,井◆有遗腻。

突兀志公台,钟声出深閟。

覆舟山色青,玄武湖光翠。

已洗六朝痕,尚含六朝粹。

望见青溪流,绮合秦淮里。

烟市俯下方,万片瓦麟次。

寺后豁蒙楼,荒洲风景异。

江上乌龙峰,时送遥青至。

迢递下山邱,不尽白门思。

形式: 古风

登雨花台

西望杳杳天阙山,东望大江去不还。

金陵故宫自何处,石头钟阜如长干。

兹冈锁钥城南关,遥撑半壁成重磐。

采石军声撼建业,古今争夺此弹丸。

梁武讲经于此间,天花法雨散华鬘。

青丝白马来侯景,朱雀乌鸢出大圜。

此台旧事不堪忆,高座寺边馀暮色。

吊古何须感废兴,即今且复埋荆棘。

梅岭已荒内史亭,石冈已铲谢公迹。

孤垒犹留战后氛,二泉空话茶时客。

嗟乎,绝好江山可游观,兵燹一动无翠峦。

于今寰海再鼎沸,岂得江淮一水安。

我从高处望中原,南北山门白日残。

岷江万里来秋色,缥缈海东生暮寒。

形式: 古风

莫愁湖曲

湖边杨柳树,湖上芙蓉花。

石城横塘路,云是莫愁家。

湖碧花逾香,花红水犹腻。

将波作镜奁,想见莫愁媚。

头有苏合香,居有郁金堂。

河水向东流,湖波自夕阳。

送欢下扬州,吴头复楚尾。

一日湖上心,千古秦淮水。

湖上有高楼,有子名阿侯。

输与中山王,天子亦无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