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鸡鸣山

不见功臣庙,惟见功德寺。

射雉彼何人,鸣鸡闻此地。

同泰馀故基,舍身复谁氏。

萧梁往事空,台城留位置。何处景阳宫,井◆有遗腻。

突兀志公台,钟声出深閟。

覆舟山色青,玄武湖光翠。

已洗六朝痕,尚含六朝粹。

望见青溪流,绮合秦淮里。

烟市俯下方,万片瓦麟次。

寺后豁蒙楼,荒洲风景异。

江上乌龙峰,时送遥青至。

迢递下山邱,不尽白门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鸡鸣山所见的景色与历史遗迹,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首句“不见功臣庙,惟见功德寺”,诗人感叹于古迹的变迁,昔日的功臣庙已无踪影,而只有功德寺依然屹立。接着“射雉彼何人,鸣鸡闻此地”两句,以鸡鸣声引出对过往人物的遐想,仿佛在询问那些曾经在此狩猎的人是谁。随后,“同泰馀故基,舍身复谁氏”则表达了对历史中舍身取义之人的怀念,同泰寺的旧址上,又有多少英雄豪杰曾在此留下足迹。

“萧梁往事空,台城留位置”两句,诗人将目光转向更久远的历史,感叹萧梁时代的辉煌已成过往,唯有台城的位置依旧。接下来,“何处景阳宫,井◆有遗腻”则进一步描绘了历史的沧桑,景阳宫的宫殿可能早已不存,但井口或许还留有当年的痕迹。

“突兀志公台,钟声出深閟”两句,诗人赞美了志公台的雄伟,钟声从幽深之处传来,增添了山林的神秘感。接着,“覆舟山色青,玄武湖光翠”描绘了山色与湖光的美丽景象,青翠欲滴,美不胜收。

“已洗六朝痕,尚含六朝粹”表达了诗人对六朝文化的深深敬仰,尽管历史的尘埃已将往昔的痕迹洗净,但其中的精神内涵却依然留存。最后,“望见青溪流,绮合秦淮里。烟市俯下方,万片瓦麟次。寺后豁蒙楼,荒洲风景异。江上乌龙峰,时送遥青至。迢递下山邱,不尽白门思。”诗人继续描绘沿途的风光,青溪、秦淮、烟市、豁蒙楼、乌龙峰等景致,每一处都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收录诗词(457)

洪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登雨花台

西望杳杳天阙山,东望大江去不还。

金陵故宫自何处,石头钟阜如长干。

兹冈锁钥城南关,遥撑半壁成重磐。

采石军声撼建业,古今争夺此弹丸。

梁武讲经于此间,天花法雨散华鬘。

青丝白马来侯景,朱雀乌鸢出大圜。

此台旧事不堪忆,高座寺边馀暮色。

吊古何须感废兴,即今且复埋荆棘。

梅岭已荒内史亭,石冈已铲谢公迹。

孤垒犹留战后氛,二泉空话茶时客。

嗟乎,绝好江山可游观,兵燹一动无翠峦。

于今寰海再鼎沸,岂得江淮一水安。

我从高处望中原,南北山门白日残。

岷江万里来秋色,缥缈海东生暮寒。

形式: 古风

莫愁湖曲

湖边杨柳树,湖上芙蓉花。

石城横塘路,云是莫愁家。

湖碧花逾香,花红水犹腻。

将波作镜奁,想见莫愁媚。

头有苏合香,居有郁金堂。

河水向东流,湖波自夕阳。

送欢下扬州,吴头复楚尾。

一日湖上心,千古秦淮水。

湖上有高楼,有子名阿侯。

输与中山王,天子亦无愁。

形式: 古风

金陵杂诗

虎踞龙蟠古帝阊,湖山虽歇尚苍苍。

微茫无数前朝迹,叠嶂长江绕建康。

下关浦口水悠悠,阛市东南占上流。

狮子山头白门路,兵旗不似阅江楼。

残泉犹有五龙澄,四角皇城剩两棱。

游遍帝乡如驿传,明宫过后过明陵。

一路青青叫画眉,朝阳门外柳如丝。

马蹄踏过钟山背,何处昭明饮马池。

朱雀桥空古色稀,燕飞不见旧乌衣。

秦淮桃叶流如故,画舫青溪日暮归。

废苑荒台感不禁,青溪流水到而今。

祇馀一曲残杨柳,无复当年九曲深。

无数遥峰对近鬟,楼头青压水西关。

南唐风景今安在,一簇清凉寺里山。

寓公好事有袁郎,士女风流映小仓。

今日随园鸿爪尽,茫茫二十四云房。

孤冷偏能耐久留,一层半亩在山头。

随园不及龚高士,残照秋风扫叶楼。

东吴阅后又南朝,淮色山光两寂寥。

故国周遭都已渺,石头城去大江遥。

形式: 古风

过乌江口望见霸王山及庙

渡江八千人,垓下一朝散。

舣舟此上流,虞兮终古怨。

谁知阅世后,威烈空山冠。

庙貌凛千秋,灵风凭两岸。

长陵土一抔,项庙江东半。

韩弓久已藏,楚歌今长叹。

乌骓亦馨香,不同炎火断。

缅想入关时,诸侯掌上玩。

鸿门公大度,鸿沟汉首叛。

本纪立当时,公论早应判。

狄相事金轮,正气亦有限。

土木施炎威,檄公何乃谩。

我舟去如风,无由一荐盥。

回首望三山,霭霭隐霄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