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雨花台

西望杳杳天阙山,东望大江去不还。

金陵故宫自何处,石头钟阜如长干。

兹冈锁钥城南关,遥撑半壁成重磐。

采石军声撼建业,古今争夺此弹丸。

梁武讲经于此间,天花法雨散华鬘。

青丝白马来侯景,朱雀乌鸢出大圜。

此台旧事不堪忆,高座寺边馀暮色。

吊古何须感废兴,即今且复埋荆棘。

梅岭已荒内史亭,石冈已铲谢公迹。

孤垒犹留战后氛,二泉空话茶时客。

嗟乎,绝好江山可游观,兵燹一动无翠峦。

于今寰海再鼎沸,岂得江淮一水安。

我从高处望中原,南北山门白日残。

岷江万里来秋色,缥缈海东生暮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登雨花台》,是清代诗人洪繻所作。诗中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沧桑之感。

首句“西望杳杳天阙山,东望大江去不还”,以远眺的姿态,勾勒出山川的辽阔与江河的浩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接着,“金陵故宫自何处,石头钟阜如长干”两句,将目光转向历史,金陵的辉煌与石头、钟阜等地名的对比,暗含着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感慨。

“兹冈锁钥城南关,遥撑半壁成重磐”描绘了雨花台作为战略要地的险峻与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其在历史上的军事意义。接下来,“采石军声撼建业,古今争夺此弹丸”则进一步强调了雨花台在战争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它所见证的历史变迁。

“梁武讲经于此间,天花法雨散华鬘”、“青丝白马来侯景,朱雀乌鸢出大圜”两组诗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雨花台与古代帝王、战争的紧密联系,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和影响。

“此台旧事不堪忆,高座寺边馀暮色”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动荡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历史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最后,“吊古何须感废兴,即今且复埋荆棘”一句,以一种超脱的态度,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淡然接受。

“梅岭已荒内史亭,石冈已铲谢公迹”、“孤垒犹留战后氛,二泉空话茶时客”则通过具体的地点和场景,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以及对战争遗留痕迹的反思。

“嗟乎,绝好江山可游观,兵燹一动无翠峦”表达了对美好自然景观被战争破坏的痛惜之情。“于今寰海再鼎沸,岂得江淮一水安”则反映了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我从高处望中原,南北山门白日残”、“岷江万里来秋色,缥缈海东生暮寒”则是诗人站在高处,遥望远方,对国家命运和自然景象的深沉思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收录诗词(457)

洪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莫愁湖曲

湖边杨柳树,湖上芙蓉花。

石城横塘路,云是莫愁家。

湖碧花逾香,花红水犹腻。

将波作镜奁,想见莫愁媚。

头有苏合香,居有郁金堂。

河水向东流,湖波自夕阳。

送欢下扬州,吴头复楚尾。

一日湖上心,千古秦淮水。

湖上有高楼,有子名阿侯。

输与中山王,天子亦无愁。

形式: 古风

金陵杂诗

虎踞龙蟠古帝阊,湖山虽歇尚苍苍。

微茫无数前朝迹,叠嶂长江绕建康。

下关浦口水悠悠,阛市东南占上流。

狮子山头白门路,兵旗不似阅江楼。

残泉犹有五龙澄,四角皇城剩两棱。

游遍帝乡如驿传,明宫过后过明陵。

一路青青叫画眉,朝阳门外柳如丝。

马蹄踏过钟山背,何处昭明饮马池。

朱雀桥空古色稀,燕飞不见旧乌衣。

秦淮桃叶流如故,画舫青溪日暮归。

废苑荒台感不禁,青溪流水到而今。

祇馀一曲残杨柳,无复当年九曲深。

无数遥峰对近鬟,楼头青压水西关。

南唐风景今安在,一簇清凉寺里山。

寓公好事有袁郎,士女风流映小仓。

今日随园鸿爪尽,茫茫二十四云房。

孤冷偏能耐久留,一层半亩在山头。

随园不及龚高士,残照秋风扫叶楼。

东吴阅后又南朝,淮色山光两寂寥。

故国周遭都已渺,石头城去大江遥。

形式: 古风

过乌江口望见霸王山及庙

渡江八千人,垓下一朝散。

舣舟此上流,虞兮终古怨。

谁知阅世后,威烈空山冠。

庙貌凛千秋,灵风凭两岸。

长陵土一抔,项庙江东半。

韩弓久已藏,楚歌今长叹。

乌骓亦馨香,不同炎火断。

缅想入关时,诸侯掌上玩。

鸿门公大度,鸿沟汉首叛。

本纪立当时,公论早应判。

狄相事金轮,正气亦有限。

土木施炎威,檄公何乃谩。

我舟去如风,无由一荐盥。

回首望三山,霭霭隐霄汉。

形式: 古风

过牛渚江

吴楚争长岸,孙策攻刘繇。

晋隋及宋明,战此如鸿沟。

叠巘连江起,一水亘扬州。

白月青天夜,飏帆白鹭洲。

岂不生山色,亦壮大江秋。

如何古迄今,系缆为战陬。

烽火拥江水,列戍海山头。

历阳与丹阳,南北阅边愁。

维昔谢将军,听诗上孤舟。

温峤然犀过,照见水府幽。

此事差可意,牛渚长悠悠。

我今坐轮舶,幸未惊蛟虬。

溯流至采石,喜见谪仙楼。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