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衰草闲园鸟不飞,海楼高坐每斜晖。
是谁肯问幽栖地,有客身披隐士衣。
独往肝肠怜汝小,后来风雅见人希。
深谈三日还三夜,未放江门一棹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与来访者之间深沉而真诚的交流。首句“衰草闲园鸟不飞”以衰败的自然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暗示了隐士生活的环境和心境。接着,“海楼高坐每斜晖”进一步渲染了隐士独自静坐于高处,享受着夕阳余晖的宁静生活场景。
“是谁肯问幽栖地,有客身披隐士衣”两句,表达了对来访者的赞赏与好奇,隐士似乎很少有人探访,但这位客人却愿意来到这幽静之地,与他共度时光,这在隐士看来是难得的缘分。
“独往肝肠怜汝小,后来风雅见人希”则展现了隐士对来访者才华与风雅的欣赏,认为来访者虽年轻,却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与气质,这种风雅在当今社会已不多见。
最后,“深谈三日还三夜,未放江门一棹归”描绘了两人深入交谈的情景,从白天谈到夜晚,甚至连续三天三夜都不愿离去,直到最后都没有离开隐居之所的意思,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彼此思想交流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与来访者之间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交流,以及对真挚友谊和深刻思想共鸣的向往与追求。
不详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灵洲秋色净无烟,水匝山隅浪匝天。
落日客寻江上寺,出林僧放月中船。
渔依别港灯侵阁,鹤宿高巢影在泉。
欲与故人同梦到,夜来吟咏不曾眠。
碧云芳草遍河洲,心逐归潮到海楼。
谢氏门中多翰墨,卫郎年少最风流。
入群野鹤能惊众,出土新松即傲秋。
近得孟光为伴侣,知君从此不低头。
高台为陆沼为尘,一半扬州是海滨。
白鸟自飞烟水上,青山不似乱离春。
松楸永隔兴哀地,陌路多逢太息人。
共道君恩怜物命,不教鱼鳖近居民。
鹊噪莺鸣在四邻,鬓毛羞与岁争新。
山妻漉酒相娱老,稚子牵衣出拜人。
道不偶时聊自放,诗非繇命莫教贫。
可能更得闲无事,三十六回春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