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观(其二)

暮鼓朝钟外,鼻端消息真。

灵山高溪南,而有彼上人。

祝发岂灭性,趺坐宜忘身。

咄哉露地牛,染净俱一尘。

当年少林立,话头犹许新。

北风吹雨花,缤纷皓如银。

我来试标榜,此境何了因。

无相亦无證,颦伸气方匀。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雪观(其二)》由宋代诗人韩淲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禅宗修行的场景,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暮鼓朝钟外”,以“暮鼓朝钟”象征日常生活的规律与修行的节奏,暗示修行者在世俗生活之外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觉醒。接着,“鼻端消息真”一句,将修行者的感知提升至一种超然的状态,强调直觉与内在体验的重要性。

“灵山高溪南,而有彼上人”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修行环境,灵山与溪水构成了一种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上人则代表了修行的导师或高僧,隐喻着智慧与指引的存在。

“祝发岂灭性,趺坐宜忘身”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本质,不在于形式上的剃度或坐姿,而在于内心对自我与世界的超越与放下。

“咄哉露地牛,染净俱一尘”运用比喻,指出修行者应如同露地之牛,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纯净与清明,不被染污也不被净化所束缚,体现了佛教中“无常”与“中道”的思想。

“当年少林立,话头犹许新”回溯历史,提及少林寺作为佛教禅宗的重要传承地,强调了修行者追求知识与智慧的持续性与创新性。

“北风吹雨花,缤纷皓如银”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雪花纷飞,洁白如银,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寓意着修行者心灵的纯净与升华。

“我来试标榜,此境何了因”表达了诗人对这一修行境界的赞叹与探索,同时也提出了对“了因”的疑问,即如何达到真正的觉悟与解脱。

最后,“无相亦无證,颦伸气方匀”总结了修行的最终目标,即超越一切表象与证悟,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平衡,无论是皱眉还是舒展,呼吸都变得均匀,体现了佛教中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修行的意境与智慧,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内心的平静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收录诗词(2817)

韩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子仲,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字:仲止
  • 号:涧泉
  • 生卒年:biāo)(1159—1224

相关古诗词

秋日郊行题崇福寺大井

秋暑未退舍,独游亭午时。

篮舆汗翻浆,陡觉回凉飔。

青春十载前,此地尝娱嬉。

只今发种种,蹉跎尚何之。

悬崖多紫花,绕夜垂青枝。

残蝉犹尔噪,新雁乃许迟。

允矣原宪贫,异哉宋玉悲。

酌泉揖老僧,清坐生佳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灵井

灵井复何许,薰风度前林。

一筇为萧散,涉流殊匪深。

山空人迹少,无言见鸣禽。

嵌岩适所会,潺然送清音。

宜我濯尘土,陶写此胸襟。

富贵本天命,得闲且幽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天竺灵隐观鸿渐寺记白香山泉碑

灵隐天竺山,清流漱奇石。

草木郁青葱,岩洞耀丹碧。

有时闲联骑,尽日为散策。

萧条怀古心,髣髴问遗迹。

胜士多去来,流年几今昔。

寺记喜逢陆,泉碑尚馀白。

因知幽绝处,得之乃无斁。

所以千载后,山名转辉赫。

二子有逸韵,烟霞本其癖。

想当落笔时,无地著清适。

嗟我复何人,长歌想英魄。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参寥泉

湖光佛寺古,山色泉水清。

苏仙则已远,名字空含情。

西风动林松,琴瑟有馀声。

我来揖而酌,一饮百虑轻。

朗吟两石碣,脊记眼为明。

当年彼比邱,亦足得此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