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一)雪

云冻鸟飞灭,春意著林峦。

姮娥何事,醉撼瑞叶落人间。

斜入酒楼歌处,微褪茅檐烟际,窗户漾光寒。

西帝游何许,翳凤更骖鸾。玉楼耸,银海眩,倚阑干。

渔蓑江上归去,浑胜画图看。

三嗅疏枝冷蕊,索共梅花一笑,相对两无言。

月影黄昏里,清兴绕吴山。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翻译

云层冻结,鸟儿不再飞翔,春天的气息悄然降临在山林间。
嫦娥为何,醉酒摇动仙树,让瑞叶飘落凡尘。
月光斜照进酒楼歌谣之地,微微消退的炊烟在屋檐边,窗户映照出寒冷的光芒。
西天的神明不知游历何处,驾驭着凤凰和鸾鸟飞行。玉楼高耸,银河耀眼,倚靠栏杆远望。
渔夫披着蓑衣在江上归来,这景色比画卷还要美。
三次轻嗅稀疏的树枝和冷艳的花蕊,想与梅花共笑,却相对无言。
月色洒满黄昏,清新的兴致环绕在吴地的山峦之间。

注释

冻:冻结。
著:显现, 浸染。
姮娥:嫦娥,月宫仙女。
瑞叶:吉祥的树叶。
翳凤:遮蔽凤凰。
浑:完全, 完全地。
清兴:清雅的兴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袁去华的《水调歌头·其一》雪,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和诗人的情感世界。首句“云冻鸟飞灭”,形象地写出大雪覆盖下天空与大地的寂静,连飞翔的鸟儿也消失在了白茫茫的世界中。接着,“春意著林峦”暗示了春天的气息透过冰雪,悄然在山林间显现,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一丝生机。

“姮娥何事,醉撼瑞叶落人间”将嫦娥仙子拟人化,想象她在醉态中撒落了瑞雪,增添了神秘和浪漫色彩。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雪景进入酒楼歌馆,以及茅檐烟雾中的窗户透出微光,展现了雪后静谧而朦胧的夜色。

“西帝游何许,翳凤更骖鸾”暗指天宫仙人游乐,与人间形成对比,增添了一份超凡的意蕴。词人倚栏远眺,渔夫披蓑戴笠归家的画面,比画图还要美,让人感到宁静与和谐。

“三嗅疏枝冷蕊,索共梅花一笑,相对两无言”描绘了词人欣赏雪中梅花,虽然无言,但心灵相通,情感深沉。最后,“月影黄昏里,清兴绕吴山”以月光洒落吴山,收束全词,留下诗人清雅的兴致和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

整体来看,袁去华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色与神话传说,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富有诗意的冬日氛围,表达了词人的闲适心情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94)

袁去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 字:宣卿
  • 籍贯:江西奉新(一作豫章)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七)

鸟影度疏木,天势入平湖。

沧波万顷,轻风落日片帆孤。

渡口千章云木,苒苒炊烟一缕,人在翠微居。

客里更愁绝,回首忆吾庐。功名事,今老矣,待何如。

拂衣归去,谁道张翰为莼鲈。

且就竹深荷静,坐看山高月小,剧饮与谁俱。

长啸动林木,意气欲凌虚。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送杨廷秀赴国子(其五)博士用廷秀韵

笔阵万人敌,风韵玉壶冰。

文章万丈光焰,论价抵连城。

小试冯川三异,无数成阴桃李,寒谷自春生。

奏牍三千字,晁董已销声。玺书下,天尺五,运千龄。

长安知在何处,指点日边明。

看取纶巾羽扇,静扫神州赤县,功业小良平。

翻笑凌烟阁,双鬓半星星。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六)定王台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长相思慢

叶舞殷红,水摇瘦碧,隐约天际帆归。

寒鸦影里,断雁声中,依然残照辉辉。立马看梅。

试寻香嚼蕊,醉折繁枝。山翠扫修眉。

记人人、蹙黛愁时。

叹客里、光阴易失,霜侵短鬓,尘染征衣。

阳台云归后,到如今、重见无期。

流怨清商,空细写、琴心向谁。

更难将、愁随梦去,相思惟有天知。

形式: 词牌: 长相思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