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朱监纪四辅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故国已经远去十年了,处处物是人非,我和你辛苦遭逢,艰难生存在现今。
我想起京口三军溃败就愁闷,想起扬州血洗十日便内心万分悲苦。
死国难的烈士们血洒疆场,那段历史不可遽消,而此刻不得不面对白头早衰了。
你要学汉时朱祜,不要消沉与哀叹。

注释

朱监纪四辅:朱四辅,明末秀才,在明时曾任监纪推官、监纪提刑,为诗人友人。
十载:指明亡已去十年。
扬州十日:指明亡后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攻破扬州,在扬州城里大肆屠杀淫掠的时候,有一个市民王秀楚躲在空屋中,活了下来。
他把他在清兵破城前后十余日中目睹之事,一一写出,为《扬州十日记》。
碧血:碧是一种青绿色的美石,玉类。
后常用以称颂为国死难的人。
朱祜:东汉名将,曾举兵平定延岑残党,防备匈奴。
后拜建武大将军,封鬲侯。
式微:先秦时代民歌。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顾炎武的作品《赠朱监纪四辅》,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和个人命运感慨的情感。首句“十载江南事已非”,十年间江南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暗示了社会动荡和人事沧桑。次句“与君辛苦各生归”道出了诗人与友人历经艰辛后各自返回故乡的境况。

第三句“愁看京口三军溃”,描绘了诗人对国家军事失利的忧虑,京口的军队溃败让他深感忧虑。接着,“痛说扬州七日围”回忆起扬州被围攻的惨痛经历,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痛苦记忆。

“碧血未消新战垒”中,“碧血”象征着烈士的牺牲,新战垒则代表了战争仍在继续,诗人内心充满悲愤。最后一句“白头相见旧征衣”,诗人与朋友重逢,看到彼此满头白发,穿着昔日征战的衣服,不禁感慨万分。

结尾两句“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提到友人朱祜年轻依旧,劝慰他不要在酒宴前感叹人生的衰老和世事的衰落(式微),暗含对友人的安慰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变迁的反思,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展现了顾炎武忧国忧民的情怀。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秋山(其一)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巳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胡装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形式: 古风

秋山(其二)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巳。

烈风吹山冈,燐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

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

句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形式: 古风

同安道中见红叶,时冬深矣,有怀今度

望望苍山登复登,梅村桕坞一层层。

如春天气忘归客,忽乱乡心到孝陵。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