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译观二首(其二)

日落山水静,千里碧如掌。

故将野游兴,临轩乐清赏。

浮云生衣裳,飞鸟投林莽。

对此两相忘,如何尚尘鞅。

须臾涧壑寒,瑟瑟松风响。

道士何处归,骑鹤清霄上。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山林晚景图。诗人黎贞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夕阳西下时,山水间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日落山水静,千里碧如掌",以“掌”比喻水面,形象地描绘了水面上映着夕阳余晖的美丽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接着,“故将野游兴,临轩乐清赏”,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这样的美景中尽情享受自然之美的愿望。他选择在轩台前欣赏这番景色,似乎想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尘世的烦恼。

“浮云生衣裳,飞鸟投林莽”,描绘了云彩和飞鸟在傍晚时分的动态美,云彩仿佛在诗人的衣裳上飘动,飞鸟则归巢于密林之中,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和谐。

“对此两相忘,如何尚尘鞅”,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似乎暂时忘记了世俗的束缚与烦恼,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最后,“须臾涧壑寒,瑟瑟松风响”,描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间的寒气渐浓,松林中的风声也显得更加清脆,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

“道士何处归,骑鹤清霄上”,以传说中的仙人形象结束全诗,暗示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宇宙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之情,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309)

黎贞(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新淦县观陶母墓陶侃读书台

孝慈古所重,母子天伦亲。

人孰不有母,陶母贤且贫。

酒殽岂易得,剪发延嘉宾。

人孰不有子,陶子才绝伦。

功名岂易就,谈笑取元勋。

母既善教子,子复能致君。

教子成大器,致君多令闻。

所以东晋世,乔木忠孝门。

□□荒冢在,千载不泯沦。

我行新淦邑,见之泪满巾。

有□似陶母,未报劬劳恩。

一朝万里别,此意何由申。

齧指仰视月,抚膺行望云。

触类自相感,何时复殷勤。

会当五綵服,嬉戏萱堂春。

运甓事已远,读书台尚存。

江山千古意,风物数家村。

功业当时盛,声名后世尊。

至今几兴废,登眺已忘言。

形式: 古风

别卷

生遇文明日,盛治际陶唐。

文德敷何广,声教浃南邦。

仁风荡六合,化雨周八荒。

郁郁儒者流,冠盖烂相望。

致君登三五,措国逾周商。

遂令瘴海涯,美如中州乡。

弦歌欢闾里,比屋翰墨芳。

挺挺云岩子,独步隋冈阳。

种学心汲汲,积文思皇皇。

携书不惮远,跋涉经潮泷。

结我金兰契,义比古范张。

为启暗室户,昭以道德光。

鸢鱼熟涵泳,坟典精考详。

短檠烛风雨,深夜思琅琅。

猿鹤驯且乐,魑魅走复僵。

嗜义若脍炙,去恶犹探汤。

篑土山峨峨,汲井泉汪汪。

西活源头尽,东注流派长。

一夜霜风急,归心动南窗。

河梁悲握手,系马无长杨。

一阕梅花调,几酌琥珀觞。

人是南阳葛,韬韫北海姜。

崭岩养头角,暂向南山旁。

泽雾虎豹变,蔚若文日章。

青云在平地,千里来飞黄。

去去三径里,陶令菊正香。

摘花把尊酒,一洗别离伤。

还思切偲处,落月满屋梁。

形式: 古风

春日途中自寿

千山腊雪消,大地春风起。

游子家岭南,修程在万里。

行行逼岁除,诞日随春至。

江山感旧游,花柳迎新喜。

朋侪管鲍知,款款交情备。

岂不慰我怀,蓼莪感同气。

辜此罔极恩,向风泪如绪。

形式: 古风

白头鹰

不入莺燕群,层霄足骞举。

江南春色佳,罗绮丛中语。

一旦秋风高,吹入塞云去。

间关徒好音,穷途竟谁诉。

何不赋归来,雌雄乐相哺。

白头共迟栖,守此岁寒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