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淦县观陶母墓陶侃读书台

孝慈古所重,母子天伦亲。

人孰不有母,陶母贤且贫。

酒殽岂易得,剪发延嘉宾。

人孰不有子,陶子才绝伦。

功名岂易就,谈笑取元勋。

母既善教子,子复能致君。

教子成大器,致君多令闻。

所以东晋世,乔木忠孝门。

□□荒冢在,千载不泯沦。

我行新淦邑,见之泪满巾。

有□似陶母,未报劬劳恩。

一朝万里别,此意何由申。

齧指仰视月,抚膺行望云。

触类自相感,何时复殷勤。

会当五綵服,嬉戏萱堂春。

运甓事已远,读书台尚存。

江山千古意,风物数家村。

功业当时盛,声名后世尊。

至今几兴废,登眺已忘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黎贞对新淦县陶母墓及陶侃读书台的感慨之作,通过对陶母贤德与陶侃才智的赞美,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孝道和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寄托了对先贤精神的敬仰与怀念。

诗中首先提到孝慈的重要性,强调母子之间的天然亲情。接着以陶母为例,赞扬其虽生活贫困却能以智慧和节俭招待宾客,体现了她的贤德。随后转向对陶侃的描述,称其才华横溢,通过轻松的谈笑便能成就功名,展现了他非凡的才能。诗中特别强调了陶母的教育之功与陶侃的成就之间的联系,认为正是母亲的教导使儿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君主带来了荣耀。

进一步,诗人表达了对陶母与陶侃精神的敬仰,指出他们所代表的忠孝精神在东晋时期得以传承,并成为家族的骄傲。尽管陶母的坟墓已经荒芜,但其精神永存,诗人自己在新淦县见到陶母墓时,不禁泪湿衣襟,表达了对先贤的深切怀念。

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将来能够穿上五彩的衣服,在萱草盛开的春天与母亲团聚的愿望,同时感叹过去陶侃读书之事已成遥远的历史,而读书台依旧矗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江山依旧,风物如故,但历史人物的功业与名声却永远被后人铭记与尊敬。诗人通过这首诗,不仅缅怀了陶母与陶侃,也寄托了对孝道、教育以及历史传承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09)

黎贞(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别卷

生遇文明日,盛治际陶唐。

文德敷何广,声教浃南邦。

仁风荡六合,化雨周八荒。

郁郁儒者流,冠盖烂相望。

致君登三五,措国逾周商。

遂令瘴海涯,美如中州乡。

弦歌欢闾里,比屋翰墨芳。

挺挺云岩子,独步隋冈阳。

种学心汲汲,积文思皇皇。

携书不惮远,跋涉经潮泷。

结我金兰契,义比古范张。

为启暗室户,昭以道德光。

鸢鱼熟涵泳,坟典精考详。

短檠烛风雨,深夜思琅琅。

猿鹤驯且乐,魑魅走复僵。

嗜义若脍炙,去恶犹探汤。

篑土山峨峨,汲井泉汪汪。

西活源头尽,东注流派长。

一夜霜风急,归心动南窗。

河梁悲握手,系马无长杨。

一阕梅花调,几酌琥珀觞。

人是南阳葛,韬韫北海姜。

崭岩养头角,暂向南山旁。

泽雾虎豹变,蔚若文日章。

青云在平地,千里来飞黄。

去去三径里,陶令菊正香。

摘花把尊酒,一洗别离伤。

还思切偲处,落月满屋梁。

形式: 古风

春日途中自寿

千山腊雪消,大地春风起。

游子家岭南,修程在万里。

行行逼岁除,诞日随春至。

江山感旧游,花柳迎新喜。

朋侪管鲍知,款款交情备。

岂不慰我怀,蓼莪感同气。

辜此罔极恩,向风泪如绪。

形式: 古风

白头鹰

不入莺燕群,层霄足骞举。

江南春色佳,罗绮丛中语。

一旦秋风高,吹入塞云去。

间关徒好音,穷途竟谁诉。

何不赋归来,雌雄乐相哺。

白头共迟栖,守此岁寒暮。

形式: 古风

过鞍山河

月落四山静,驱驰涉沙河。

长天夜景寂,露冷秋气多。

翘首瞻瑶阙,万象俱森罗。

流水落幽涧,凉飙起松萝。

狐兔自出没,促织调机梭。

行行不复止,直过鞍山河。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