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却罢住山缘,归来又十年。
自知身是妄,常道钵休传。
塔路脩来直,纱灯影处圆。
与吾相对坐,语嘿尽通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薛师石所作的《赠达西堂》。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回顾以及对佛法修行的理解。首句“却罢住山缘”表明诗人曾有过在山中隐居的经历,但如今选择回归尘世,已经过去了十年。接下来,“自知身是妄”揭示了诗人认识到自我存在的虚幻,强调了佛教中的空性观念,表示不再追求世俗的传承。“常道钵休传”进一步表达了放弃世俗传承,专注于内心修行的决心。
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修行生活的环境,“塔路脩来直”暗示了道路的清净和修行者的坚定,“纱灯影处圆”则以灯光的光影比喻佛法的圆满和智慧。最后一联,诗人与对方相对而坐,无声的交流中达到了禅定的境界,体现了禅宗的默然领悟和心领神会。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禅修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以及对人生无常和修行之路的独特见解。
不详
逃禅已得计,易姓岂云非。
自说身如幻,常人见亦稀。
亭边看荷叶,楼上挂蓑衣。
几夜苏堤月,随君瘦影归。
何人养道得如君,房接高楼半入云。
山地栽梅寒蕊瘦,瓦炉留火夜香熏。
看经寻义心逾静,默坐观身耳不闻。
莫道门前是廛市,须知喧寂此中分。
僻懒便幽处,江湖称隐心。
地偏欣改观,楼豁喜初临。
暖日低轻帽,良朋接短襟。
潮声全有韵,帆影半回阴。
翠麓添重色,鲈风出浅林。
屿头烟瘴远,沙觜浪痕深。
寂静云归壑,瓓珊月近参。
人家已鼾睡,渔父尚讴吟。
造化由来久,周回忽见今。
爱他斜日照,颠倒数山沈。
山中初寄隐,野寺一天星。
路远有如此,客来应未能。
蛩催寒妪纬,蝉杂夜僧经。
忽忆忘形友,微吟自剔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