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望夕供养大阿罗汉画像作

端月戒熙阳,望舒秀圆极。

洗心乘佳节,瞻像洗慈德。

穆穆屋漏尊,虚堂与神寂。

绘境纷自奇,法性非所得。

人貌含天虚,彷佛若真觌。

示现随三界,精感超六识。

华灯列清场,宝炷熏梵席。

妙意随春融,疑怀逐冰释。

欲赞已忘言,拳拳自终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庠创作的,描绘的是在正月(农历新年)期间供养大阿罗汉画像的情景。诗中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和禅意。

“端月戒熙阳,望舒秀圆极。”开篇便以明净月亮夜景为背景,描绘出清冷而庄严的供养氛围,既表达了对佛陀的崇敬,也映射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纯净。

“洗心乘佳节,瞻像洗慈德。”诗人通过这样的仪式,洗涤尘埃之心,寄托于佛像之中,以期获得慈悲为怀的心灵洗礼。在这里,“佳节”不仅是时间的美好,更是心灵净化的时刻。

“穆穆屋漏尊,虚堂与神寂。”诗人通过描写殿宇和佛像之间的宁静对话,以及自然界与建筑空间的交融,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通达天地的境界。

“绘境纷自奇,法性非所得。”这里,“绘境”指的是供养仪式中所绘制的佛像,“法性”则是佛教中的真理。诗人表达了对无法言传的佛法真理的赞叹与追求。

“人貌含天虚,彷佛若真觌。”这两句诗描写的是观者在供养仪式中所感受的心灵体验,仿佛看到佛陀之貌,就能领悟到宇宙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

“示现随三界,精感超六识。”“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佛教中的三种层次的存在状态,“六识”则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个感觉器官及其相应的心理过程。诗人通过这一表述,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深远性。

“华灯列清场,宝炷熏梵席。”这里,诗人以华丽的灯火和香烟来形容供养仪式的庄严与肃穆,也反映出一片清净之境。

“妙意随春融,疑怀逐冰释。”这两句诗表达了在春日融融中,对佛法妙义的领悟,以及心中的疑惑随着智慧的增长而消解。

“欲赞已忘言,拳拳自终夕。”结尾处,诗人因对佛陀与供养仪式的崇敬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沉默以示敬意,整日思念而不言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将供养大阿罗汉画像这一宗教仪式转化为一场心灵的净化与提升过程。它展现了宋代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诗人对禅法的理解和内在体验。

收录诗词(833)

宋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正月望夜侍宴宣德门呈昭文富丞相

帝阙开金狄,仙舆下玉京。

建春天上斗,不夜海边城。

佛火依山出,星榆夹道明。

清尘随汉跸,紫气护轩营。

皓月楼前近,鲜风仗里经。

烟云供瑞色,箫鼓献欢声。

梵宇千花落,祠光众雉惊。

宸仪收宝扇,台座冠朝缨。

客守宫门燎,鸡传徼署更。

皇杯频瞩劝,应为泰阶平。

形式: 排律

正月望夜闻影灯之盛斋中孤坐因写所怀

汉家太一昏祠日,宝炬神灯遍京室。

仁寿先从殿里开,纤阿正傍楼前出。

传闻陌上乐康年,宝骑如龙人若仙。

骖驔始见斗城曲,烂熳还逢星汉边。

妍歌巧笑竞赓续,万状晶荧夺人目。

洛桥罗袜自生尘,楚国香缨不藏烛。

五侯四姓共豪华,况乃经过赵李家。

迷路非关武陵水,添妆祗为寿阳花。

九门启钥光如昼,若个游人不回首。

春宵病客独无悰,挟册焚香坐虚牖。

坐久更阑可奈何,著书自古穷愁多。

钟磬笙竽尽邻里,谁能载酒来相过。

形式: 古风

汉将三首(其三)

薄伐乃中谋,和亲非上策。

匈奴负汉恩,男儿喜边檄。

故岁出定襄,今年救张掖。

沙平落日黄,月迥遥峰白。

急击右地兵,连俘月支馘。

幕府省文书,家人非尺籍。

夜拔五岭旗,晨追六骡迹。

陛下焚谤书,孤臣勒燕石。

形式: 排律

汉将三首(其二)

频年随校尉,晚节事轻车。

瞻烽数奔命,辞第讵为家。

轻赍绝瀚海,间道袭昆邪。

双鞬朝负羽,三鼜夜鸣笳。

金痍先雨觉,蓬鬓后霜华。

如何差六级,遽使抱长嗟。

形式: 排律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