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

落帆古戍下,积雪高如丘。

强邀诗老出,疏髯散飕飗。

僧房有宿火,手足渐和柔。

静士素寡言,相对自忘忧。

铜炉擢烟穗,石鼎浮霜沤。

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

我行虽有程,坐稳且复留。

大哉天地间,此生得浮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船泊在古老的要塞旁,积雪厚得像山丘。
硬是邀请了年迈的诗人出来,他稀疏的胡须在寒风中飘摇。
僧舍里还有余火,手脚渐渐暖和起来。
这位安静的人平时少言寡语,与我相对而坐,忘却了忧虑。
铜炉升起袅袅烟雾,石鼎中煮沸的水泛起白沫。
行路人想起前方的路,急促的鼓声催促着前行的舟。
虽然我行程有定,但此刻坐在这里,暂且停留。
在这广大的天地间,能有这样的生活,实属难得的自由漂泊。

注释

古戍:古老的要塞。
积雪:厚厚的积雪。
诗老:年长的诗人。
疏髯:稀疏的胡须。
宿火:遗留的炉火。
和柔:温暖柔和。
静士:安静的人。
急鼓:急促的鼓声。
程:预定的行程。
浮游:自由漂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后静谧的山中僧舍景象。"落帆古戍下,积雪高如丘"一句,以壮丽的笔触勾勒出一片被大雪覆盖的荒废古城堡,雪积如丘,显得异常雄浑。接下来的"强邀诗老出,疏髯散飕飗"则是诗人邀请年迈的诗人共同外出,这位诗人的头发稀疏,被风吹得四散飞扬,颇显一派超然物外之态。

"僧房有宿火,手足渐和柔"写出了僧舍内的温暖与宁静,宿火余温让人感到舒适,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静士素寡言,相对自忘忧"则表现了诗人与柳子玉之间的默契和心灵的沟通,两人坐在僧舍中,对坐无言,却能相互理解,共同忘却世间的烦恼。

"铜炉擢烟穗,石鼎浮霜沤"描绘了室内用餐的景象,铜炉升腾的烟雾,石鼎中食物的香气与冰霜交融,营造出一幅冬日温馨的生活图景。"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则是对远方征途的思念,以及迫切想要继续旅程的心情。

最后两句"I行虽有程,坐稳且复留。大哉天地间,此生得浮游"表达了诗人虽然知道自己的人生旅程还有很多路要走,但在此刻,他选择暂时停留下来,珍惜眼前的这份宁静与自由。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之间,能够有所体验和感受,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整首诗通过对雪后僧舍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内心深处对于宁静、自由的向往。诗中不仅有壮丽的山水画卷,也融入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和情感体验,是一首集山水田园诗与哲理思考于一体的佳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夜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

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

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

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

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

葵花玉?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

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

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纸自觉光炯炯。

秕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倖。

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形式: 古风

钱安道席上令歌者道服

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捲地不知寒。

犹嫌白发年前少,故点红灯雪里看。

他日卜邻先有约,待君投劾我休官。

如今且作华阳服,醉唱侬家七返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