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会大方禅师

霜颅玉骨眉有棱,孤风照人虔敬增。

寒松撼空夜瑟瑟,古井吞秋波不兴。

天柱峰前额加手,一别十年弹指久。

嗟予尘土化征衣,爱君坐中舟壑走。

绳床为拂两头尘,响答空岩笑语新。

人间何从得此客,解令寒谷夜生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重会大方禅师》。诗中描绘了与老友大方禅师重逢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形象和情感交流。

首句“霜颅玉骨眉有棱”,以“霜颅”形容大方禅师的白发如霜,透露出岁月的痕迹;“玉骨”则赞美其身体的清瘦而坚毅,如同玉石般珍贵。加上“眉有棱”,进一步刻画出大方禅师的刚毅与智慧。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外貌,也暗示了其内在的品格。

接着,“孤风照人虔敬增”,描述了大方禅师独特的气质,如同一股清风,让人感到敬畏的同时也倍感亲切。这股“孤风”可能指的是禅师超凡脱俗的修为,以及对佛法的坚定信仰,使得周围的人对其产生更深的敬意。

“寒松撼空夜瑟瑟,古井吞秋波不兴”,这两句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禅师的内心世界。寒松在夜晚摇曳,象征着禅师内心的坚韧与不屈;古井深邃,秋水不波,则寓意着禅师内心的平静与深邃,不受外界干扰。

“天柱峰前额加手,一别十年弹指久”,这里以天柱峰为背景,象征着禅师的高远境界。十年的别离仿佛只是瞬间,表达了时间的相对性和禅师精神世界的永恒。

“嗟予尘土化征衣,爱君坐中舟壑走”,诗人感叹自己如同行走在尘世中的旅人,而与大方禅师相聚如同在舟中畅游,体验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绳床为拂两头尘,响答空岩笑语新”,诗人亲自为禅师拂去绳床上的灰尘,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岩石间,新奇而又温馨,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交流。

最后,“人间何从得此客,解令寒谷夜生春”,表达了诗人对大方禅师的珍视,认为能在尘世间遇到这样一位能带来温暖与生机的智者,实属难得。

整首诗通过对大方禅师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与之相遇时的喜悦与感慨。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情感交流等多个层面,富有哲理意味,是宋代理想主义与禅宗思想相结合的佳作。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大方寺送祖超然见道林方等禅师

道林一身浑是德,别来遥知颔髭白。

尚记山房夜语时,睡笑诃讥尽秋色。

黄龙开二甘露门,灵源方等真弟昆。

道林真珠撒罗帐,昭默雾豹方埋文。

鹅王自应能择乳,飞黄颔得王良驭。

东风吹散岳山云,道人明日当归去。

故人若问老垂垂,为言肘骨露麻衣。

赤头已作齐眉雪,自提风帽海山归。

形式: 古风

义牯

快山山浅亦有虎,时时妥尾过行路。

一竖地坐牧两牯,以箠捶地不知顾。

虎搏竖如鹰搦兔,两牯来奔虎弃去。

回往荷庠挨老树,牯相喘视同守护。

虎竟不能得此竖,竖虽不救牯无负。

一村嚣传共鸣鼓,而虎已逃不知处。

嗟乎异哉两大武,高义可与贯高伍。

令走仁义名好古,临事真情乃愧汝。

此事可信文公语,为君落笔敏风雨。

形式: 古风

谒嵩禅师塔

吾道例孔子,譬如掌与拳。

展握固有异,要之手则然。

晚世苦凌夷,讲习失渊源。

君看投迹者,纷纷等狂颠。

韩子亦儒衣,倔强称时贤。

凭凌作诟语,到死不少悛。

后世师韩辈,穴攘犹可怜。

走名不自信,逐队工语言。

哗然皇祐间,飞蚊闹喧阗。

田衣动成群,怒瘿空自悬。

缩头不敢息,兀坐如蹲猿。

堂堂东山公,才大德亦全。

齿牙生风雷,笔阵森戈鋋。

隐然湖海上,长庚横晓天。

作书肆豪猛,挥斤莫敢前。

群儿虽貌敬,臆论已不专。

书成谒天子,一日万口传。

坐令天下士,欲见嗟无缘。

功成还山中,笑语答云烟。

我来不及见,山水自明鲜。

入门寂无声,脩竹空满轩。

永怀翛然姿,骨肉耸清坚。

僮奴岂知此,住此亦弥年。

指余以石塔,草棘北风颠。

再拜不忍去,听此绕涧泉。

吁嗟末运中,那复斯人焉。

文章亦细事,清苦非所便。

但爱公所守,远相诸祖肩。

迟迟哦公诗,落日满晴川。

愿携折脚铛,结茅西涧边。

岁时逻松桧,来此扫颓砖。

形式: 古风

补东坡遗三首题武王非圣人论后

青灯照华发,掩卷成嗟咨。

事有世共见,而意复难知。

杀父子受封,殆非人所为。

孟津观兵者,非天尚谁欺。

孔子盖周人,而为殷宗枝。

欲辨则不敢,亟口称夷齐。

使彼果圣乎,古今无异词。

则其罪武王,明甚无可疑。

呶呶与世辨,泛滥惊群儿。

惜不经柳子,为一剖击之。

知谁千载下,击节读吾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