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

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

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

东来只为林泉好,野外从教簿领疏。

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竹林小路通向流水渠道,真是隐士的理想居所。
溪边的小路尽头只有画舫,城里来的客人能品尝到网捕的鱼。
我东来只为享受林泉之美,野外的生活让我公务轻松。
我不认识徂徕山的石夫子,还得托我女婿找他的遗书。

注释

竹林:竹林小道。
幽人:隐士。
作隐居:作为隐居之地。
画舫:装饰华丽的小船。
罾鱼:用网捕的鱼。
林泉好:喜欢林泉的美景。
簿领疏:减少文书事务的繁重。
徂徕石夫子:徂徕山的石姓先生。
遗书:遗留的书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隐居画面。首句"竹林分径水通渠"展现了秀才城西溪亭周边环境的清幽,竹林小径蜿蜒,流水潺潺,仿佛为隐士的生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真与幽人作隐居"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隐逸氛围,适合文人墨客寻求心灵的宁静。

"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两句,写的是溪亭的独特景致,小路尽头是装饰华丽的画舫,暗示着主人的好客与生活情趣;同时,城中的客人来访,还能品尝到新鲜的罾鱼,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人情味。

"东来只为林泉好,野外从教簿领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官场事务的淡然态度,选择远离尘嚣,享受林泉之乐,让繁琐的公务得以减轻。

最后两句"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则透露出诗人与秀才徐正权的交情,以及对徐正权身份的好奇——他可能是一位像徂徕石那样的隐逸高人,诗人通过拜访,还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书,体现了对学问和文化的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城西溪亭的隐逸生活,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题都昌清隐禅院

北风江上落潮痕,恨不乘舟便到门。

楼观飞翔山断际,松筠阴翳水来源。

升堂猿鸟晨窥坐,乞食帆樯莫绕村。

谁道溪岩许深处,一番行草认元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题郾城彼岸寺二首(其一)文殊院古柏

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

此树便当称子行,他山只可作孙枝。

栋梁知是谁家用,舟楫唯应海水宜。

日莫飞鸦集无数,青田老鹤未曾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题郾城彼岸寺二首(其二)武宗元比部画文殊玄奘

遗墨消磨顾陆馀,开元一一数吴卢。

本朝唯有宗元近,国本长留后世模。

出世真人气雍穆,入蕃老释面清癯。

居人不惜游人爱,风雨侵陵色欲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歙县岁寒堂

槛外甘棠锦绣屏,长松何者擅亭名。

浮花过眼无多日,劲节凌寒尽此生。

暗长茯苓根自大,旋收金粉气尤清。

长官不用求琴谱,但听风吹作弄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