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远游学问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与享受。开篇“负笈远游学,驰驱燕赵间”两句,设定了诗人行走于广阔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丰富的地区之间,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羁绊、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接着,“谁云行道苦,宁解我心闲”表明诗人对那些认为旅途辛苦的人持有不同看法,他更愿意选择这种让内心感到平静和安闲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对现实中的烦恼和束缚的一种抗拒,也体现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与自我实现的精神境界。
“□御曾闻冉,步趋窃比颜”一句中,“□”处应为“曾”,意思是诗人曾经听说过某个地方或人物,随后“步趋窃比颜”则描绘了诗人追寻历史遗迹的行走之情景。
“小舟随晚渡,双骑共朝烟”两句,则转换了画面,从陆地到水上,再次展现了诗人的行动自由和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小舟在黄昏时分随波逐流,双骑则是与友人一同策马奔驰于晨雾之中,这些都是诗人追求生活乐趣和精神境界的一种体现。
最后,“在在有真乐,不记几经山”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旅行生活的享受,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心灵愉悦。这里“不记几经山”则意味着诗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翻越过多少座山峰,这种忘却是因为心中充满了旅途中的快乐和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与生活乐趣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