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狱诗(其十七)

服驽不若驴,艺禾在去秕。

每每原田中,无使滋蔓起。

文情及武赦,管仲㩁其理。

君恩自照微,偏枯非令美。

大赂重南金,愿遇陶朱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的《议狱诗》之十七,通过对比“服驽”与“驴”的不同用途,以及“去秕”与“艺禾”的农事比喻,来阐述治理国家和处理案件的道理。

首句“服驽不若驴”,以“驽”喻指能力平庸之人,而“驴”则因其能负重,被用来比喻有能力承担重任的人。这里暗含了对人才选拔的思考,即不应仅凭表面能力评价一个人,而应看其是否有承担重任的能力。

接着,“艺禾在去秕”与“去秕”与“艺禾”的对比,强调了在农业生产中去除杂草的重要性,以此类比到社会管理中,去除不良风气和行为,保持社会秩序的纯净和稳定。

“每每原田中,无使滋蔓起”进一步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并防止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文情及武赦,管仲㩁其理”引用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故事,管仲曾提出过“文武并用”的治国理念,即文治与武功相结合,既注重道德教化,也重视军事力量。这表明作者认为治理国家应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既要有仁政德治,也要有必要的武力威慑。

“君恩自照微,偏枯非令美”表达了对君主恩泽的思考,指出过分偏爱某一方面的政策或措施并非长久之计,应当全面均衡,避免偏颇。

“大赂重南金,愿遇陶朱子”则借用了古代商贾陶朱公(范蠡)的故事,表达了希望遇到像陶朱公那样善于理财、经营有方的人物,暗示了对国家经济管理和财政政策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探讨了人才选拔、社会管理、政策制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592)

皇甫汸(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议狱诗(其十八)

偶语蒙极刑,妖言著为令。

杀人如薙草,我生谓有命。

区区乡校情,防川导其性。

鸢卵无毁伤,凤仪德斯盛。

形式: 古风 押[敬]韵

议狱诗(其十九)

文皇轸民瘼,怆念明堂图。

遂令五覆奏,狱豻有完肤。

汉庭致刑措,纵囚风不殊。

后方残刑逞,谓鹊安巢乎。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议狱诗(其二十)

法令惜滋章,刑书违启明。

崎岖难自列,川险本人情。

哲王允钦恤,君子利坚贞。

盗金匪邻子,时亦致山鸣。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议狱诗(其二十一)

明条在议故,茂典亦原亲。

法行自近始,安得庇兹人。

居方陪华屋,出乃列朱轮。

朝等磐石固,暮为屠戮身。

鸿恩本浩荡,触德甘主臣。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