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

朝廷今日四夷功,先以招怀后殪戎。

胡地马牛归陇底,汉人烟火起湟中。

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

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朝廷如今功业显赫,先是招抚异族后平定战乱。
胡地的马牛回归陇右地区,汉人的生活重新在湟中兴起。
放下武器,转而研习儒家学问,士卒争先效仿将领的风范。
文臣武将辅佐时政,深感愧对古代贤相吕吉甫,如同周宣王征伐有方,亲自领军出征。

注释

朝廷:指当时的中央政府。
夷:古代对周边民族的统称。
招怀:招抚异族。
殪戎:消灭敌军。
胡地: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陇底:陇右,古代地区名,今甘肃一带。
烟火:指人们生活的迹象,这里指恢复的生产和生活。
投戈:放下武器。
诸儒艺:各种儒家学问。
上将风:将领的风范。
惭吉甫:感到愧对吕吉甫,古代贤相。
肤公:周宣王,以其亲自领军出征而闻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之后的胜利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和军事胜利的赞美之情。开篇“朝廷今日四夷功,先以招怀后殪戎”两句表明中央政府今天在对待四方外族上取得了成就,既有恩威并施的手腕,又有足够的力量去平定敌人。

接着,“胡地马牛归陇底,汉人烟火起湟中”两句生动描绘了战后的景象:敌人的马匹和牲畜已经退回了边陲之地,而我方汉族人民的生活则在河湟一带逐渐恢复正常,呈现出战争结束后民族和平共处的美好画面。

“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两句则转向文化和武力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文官与武将和谐相处、共同治国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和平时代重视学问、倡导文化的期待。

最后,“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两句中“文武佐时”表明文臣武将都在为国家出力,同时“惭吉甫”则是对先贤之德的仰望与自谦,“宣王征伐自肤公”则是借古代贤君宣王的形象,强调领导者应有的品格和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胜利后的描写,以及对国家安定、民族融合、文化重视与领导者的期许,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及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

熙河形势压西陲,不觉连营列汉旗。

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称觞别殿传新曲,衔璧名王按旧仪。

江汉一篇犹未美,周宣方事伐淮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王胜之咏雪

万户千门车马稀,行人却返鸟休飞。

玲珑剪水空中堕,的皪装春树上归。

素发联华惊老大,玉颜争好羡轻肥。

朝来已贺丰年瑞,更问田家果是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乐道送花

沁水名园好物华,露盘分送子云家。

新妆欲应何人面,彩笔知书几叶花。

曾和郢中歌白雪,亦陪天上饮流霞。

春风已得同心赏,更拟携诗载酒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次韵平甫村墅春日

昨日青青尚未齐,忽看春色满高低。

陂梅弄影争先舞,叶鸟藏身自在啼。

樵蹻踏云归旧径,渔蓑背雨向前溪。

似知我欲逃轩冕,谈笑相过各有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