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日

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

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日光去此远,翠幕张如雾。

何事欢娱中,易觉春城暮。

物情重此节,不是爱芳树。

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顾。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翻译

在上巳节的曲江边,人群比市集街道还要喧闹。
那些寻找彼此的人,在这里意外相逢。
阳光距离这里很远,绿色的帷幕如同薄雾般笼罩。
为何在这欢乐的时光中,却容易感到春天即将逝去。
人们重视这个节日,并非只因喜爱芬芳的花朵。
明天的花朵会更多,但又有谁会回头再看呢?

注释

上巳:古代传统节日,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春游、洗濯的习俗。
曲江:唐代长安著名的河流,常被文人墨客游览。
喧于市朝路:比市集街道还热闹。
相寻不见者:寻找而未见的人。
翠幕:绿色的帷幕,形容树木茂盛。
雾:比喻绿色浓郁。
春城暮:春天即将结束的感觉。
物情:人们的感情或风俗习惯。
爱芳树:喜爱花朵。
明日花更多:预示着春天即将过去,花朵将凋谢。
何人肯回顾:询问谁还会回首留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市集春游图景,通过对比和反思,抒发了对人世间聚散无常的感慨。开篇“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两句,设定了时间(上巳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和空间(曲江边、繁华的集市),营造出一个热闹非凡的春日市集景象。接下来的“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表达了一种机缘巧合,人与人在这里意外重逢的情境。

然而,随着“日光去此远,翠幕张如雾”的描写,我们感受到时间流转和情感的淡漠。诗人通过对比日光与帷幕的关系,暗示了光阴的变迁,以及人间聚散的无常。

紧接着,“何事欢娱中,易觉春城暮”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无常之感。在快乐的集体活动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时间的流逝,直至日落时分才惊觉春光易逝。

“物情重此节,不是爱芳树”一句,表明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上巳日),人们的情感特别深厚,这种情感并非仅限于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间美好的珍视和留恋。

最后,“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顾”则以对未来的预见和对过去的回望之间的矛盾,结束了全诗的情感波澜。这不仅是对自然界中花开花落的观察,也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反思——在新的美好即将到来时,我们是否还会去关注已经逝去的美好?

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日市集生活的描绘,以及对时间流转和人间聚散无常的情感抒发,展现了古人对生命、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66)

刘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 籍贯:江东

相关古诗词

上马叹

羸马行迟迟,顽童去我远。

时时一回顾,不觉白日晚。

路傍豪家宅,楼上红妆满。

十月庭花开,花前吹玉管。

君当未贵日,岂不常屯蹇。

如何见布衣,忽若尘入眼。

布衣岂常贱,世事车轮转。

形式: 古风

久客

久客心易足,主人有馀力。

如何昨宵梦,到晓家山色。

南音入谁耳,曲尽头自白。

形式: 古风

山中有招

朗朗山月出,尘中事由生。

人心虽不闲,九陌夜无行。

学古以求闻,有如石上耕。

齐姜早作妇,岂识闺中情。

何如此幽居,地僻人不争。

嘉树自昔有,茅屋因我成。

取薪不出门,采药于前庭。

春花虽无种,枕席芙蓉馨。

君来食葵藿,天爵岂不荣。

形式: 古风

山中夜坐

半夜山雨过,起来满山月。

落尽醉处花,荒沟水决决。

怆然惜春去,似与故人别。

谁遣我多情,壮年无鬓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