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三首(其二)

镂金蹙雾红衫薄,妆罢嫌迟。

出茧双眉,不遣春愁露一丝。

粉笺银沫云蓝滑,待写新词。

半晌寻思,闲教丁香画雀儿。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鉴赏

这首《采桑子三首(其二)》由清代诗人项鸿祚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精心打扮、准备书写新词的情景。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女子对美的追求与内心的细腻情感。

首句“镂金蹙雾红衫薄”,以“镂金”形容女子身着的红色衣裳上绣有精细的金色图案,如同在雾气中雕刻出的金线,既显华贵又带有一丝朦胧之美。“蹙雾”则暗示了衣裳上的图案仿佛是雾气中隐约可见的艺术品,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接着,“红衫薄”则点明了衣物的质地轻薄,与女子的娇柔之态相映成趣。

“妆罢嫌迟”一句,透露出女子对于装扮过程的细致与耐心,即使已经完成妆容,仍觉得时间不够充分,表现出她对美的极致追求和对完美状态的渴望。

“出茧双眉,不遣春愁露一丝”进一步描绘了女子的面容,双眉如同从茧中破壳而出,既秀美又充满生机。同时,通过“不遣春愁露一丝”强调了女子内心的情感状态,即使面对可能的愁绪,也能将其隐藏,展现出她的坚强与自我控制力。

接下来的“粉笺银沫云蓝滑”描述了女子准备书写新词时使用的文具,粉笺(纸张)上洒落着银色的泡沫,如同云朵般轻盈,而“云蓝滑”则形容墨迹流畅如云,既体现了文具的精致,也暗示了女子书写时的流畅自如。

最后,“待写新词,半晌寻思,闲教丁香画雀儿”则展示了女子在书写前的思考过程,以及她在等待灵感时的消遣方式——教丁香画雀儿。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通过“闲”字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女子在繁忙生活中的闲适与雅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生活情趣的画面,展现了女子对美的追求、内心的细腻情感以及优雅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221)

项鸿祚(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 字:莲生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798~1835

相关古诗词

采桑子三首(其三)

艳词空冠花间集,不上云台。

却上阳台,一读南华事事乖。

谢郎朋齿狂犹昔,红粉成灰。

蜡炬成灰,剩得闲情赋锦溪。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卜算子

花落小楼寒,客散重门静。

明月随人出画廊,曲曲栏干影。

浅醉几曾忺,薄睡匆匆醒。

也似相思也似愁,人比秋风冷。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湘月

绳河一雁,带微云澹月,吹堕秋影。

风约疏钟,似唤我、同醉寺桥烟景。

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

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

乘兴欲叩禅关,残萤几点,风寒星不定。

清夜湖山,肯付与、词客闲来消领?

跨鹤天高,盟鸥缘浅,心事塘蒲冷。

朔风狂啸,满林宿鸟都醒。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菩萨蛮十五首(其一)

鲤鱼风起芙蓉老,金鹅屏展釭花笑。

稍觉茜衣单,玉人心里寒。

潇湘天一尺,蹙破眉峰碧。

筝雁不能飞,悔将情诉伊。

形式: 词牌: 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