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乐诗

大乐遗钟鼓,至乐贵忘情。

俗久淳和变,年深礼孝生。

嶰谷调孤管,仑山学凤鸣。

浮云成舞曲,白雪作歌名。

闻诗六义辨,观漏八风平。

肃穆皇威畅,沦涟河水清。

钧天动丝竹,括地响錞钲。

尽美兼韶濩,盛德总咸英。

寥亮凫钟彻,飘扬翟羽轻。

小臣属千载,时幸预簪缨。

行欣负苍璧,衢坛听九成。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由隋朝诗人何妥所作,名为《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乐诗》。诗中描绘了对古代音乐与礼仪的崇敬与赞美,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句“大乐遗钟鼓,至乐贵忘情”开篇即点明了音乐的崇高地位,认为真正的音乐能让人忘却世俗情感,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和谐。接下来的“俗久淳和变,年深礼孝生”,则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传统礼仪与道德的影响,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使得淳朴的社会风气逐渐改变,而礼节与孝道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重要。

“嶰谷调孤管,仑山学凤鸣”两句,运用自然界的意象来比喻音乐的美妙与高雅,嶰谷中的独奏与仑山上的凤凰之鸣,都象征着音乐的纯净与和谐。随后,“浮云成舞曲,白雪作歌名”则将音乐与自然景象相融合,通过舞动的浮云和洁白的雪花,形象地描绘出音乐带来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闻诗六义辨,观漏八风平”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相互影响,通过辨析诗歌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和观察八风(即春夏秋冬四季之风,以及东南西北四方之风),展现了音乐与文学艺术的深刻联系与相互促进。

“肃穆皇威畅,沦涟河水清”则表达了音乐对社会秩序与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通过音乐的传播,不仅能够增强皇权的威严,还能净化人心,使河水清澈,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最后,“钧天动丝竹,括地响錞钲”描绘了音乐在天地间回荡的壮观景象,丝竹之声与錞钲之响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宇宙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尽美兼韶濩,盛德总咸英”则总结了音乐之美,不仅在于其形式的完美,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高尚品德与文化精神。

“寥亮凫钟彻,飘扬翟羽轻”通过凫钟的悠扬与翟羽的轻盈,再次强调了音乐的深远影响与艺术魅力。“小臣属千载,时幸预簪缨”表达了诗人作为小臣,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千载难逢的音乐修正活动,内心充满自豪与荣幸。

“行欣负苍璧,衢坛听九成”则是对参与这一活动的喜悦之情的表达,诗人想象自己手持苍璧,站在衢坛之上,倾听那九成之音,感受着音乐带来的无尽喜悦与感动。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音乐与礼仪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仰与热爱,同时也体现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收录诗词(4)

何妥(隋)

成就

不详

经历

父何细胡。本胡人,通商入蜀,因家于郫县。妥少机警,有口才,知乐律,而好臧否人物。文帝时累迁至国子祭酒。尝言苏威不可信用,以是与威有隙。出为龙州刺史,终于国子祭酒任。谥肃。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及文集等,已佚

  • 字:栖凤
  • 籍贯:隋西城

相关古诗词

乐部曹观乐诗

东海馀风大,陶唐遗思深。

何如观遍舞,奏鼓间摐金。

清管调丝竹,朱弦韵雅琴。

八行陈树羽,六德审知音。

至道兼韶濩,充庭总韎任。

高天度流火,落日广城阴。

百神谐景福,万国仰君临。

大乐非钟鼓,且用戒民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送晋熙公别诗

太行君失路,扶摇我退飞。

无复红颜在,空持白首归。

色移三代服,尘化两京衣。

道穷方识命,事云乃知非。

西候追孙楚,南津送陆机。

云薄鳞逾细,山高翠转微。

气随流水咽,泪逐断弦挥。

但令寸心密,随意尺书稀。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形式: 古风

步虚词二首(其一)

洞府凝玄液,灵山体自然。

俯临沧海岛,回出大罗天。

八行分宝树,十丈散芳莲。

悬居烛日月,天步役风烟。

蹑记书金简,乘空诵玉篇。

冠法二仪立,佩带五星连。

琼轩觯甘露,瑜井挹膏泉。

南巢息云马,东海戏桑田。

回旗游八极,飞轮入九玄。

高蹈虚无外,天地乃齐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