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蜀道下湘渚,客帆应不迷。

江分三峡响,山并九华齐。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归时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从蜀地顺着湘江而下,行船的客人应该不会迷失方向。
江水在三峡间奔流发出回响,山峰与九华山并肩齐高。
秋天停泊时大雁刚开始栖息,夜晚吟诗时猿猴刚刚啼叫。
回家时小心收拾行李,不要走到石城的西边去。

注释

蜀道:四川一带的道路,这里代指蜀地。
湘渚:湘江的水边,‘渚’指水中小块陆地。
客帆:行旅之人的帆船。
江分三峡:长江流经的三峡地区,水流湍急,风景壮丽。
九华:九华山,位于安徽省,这里形容山势高峻。
秋泊:秋季停泊。
雁初宿:大雁开始过夜停留,暗示季节变换。
夜吟:夜晚吟诗。
猿乍啼:猿猴突然啼叫,增添夜晚的幽静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从蜀地(今四川一带)沿着湘江南下至长江的行程。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与作者的深情。

"蜀道下湘渚,客帆应不迷。" 这两句点出了旅人所走之路,即由蜀地沿着湘江一路南下至长江,船帆在水天相接处自然不会迷失方向。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自己行程安排的自信。

"江分三峡响,山并九华齐。" 这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自然之美。三峡即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巫峡和西陵峡,这里强调的是水流激荡的声音与高耸入云的九华山脉在视觉上的对比,显示出壮观的景象。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这两句则转向了时间和声响的描写。旅人在秋天的傍晚停泊于某处,听到远处传来的野鸭(或称雁)的鸣叫,而夜深时分,又听到了山谷间猿猴的啼叫,这些声音让静谧的夜晚更加生动。

"归时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行动的一种提醒或告诫,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一番叮咛,也有可能是对读者的建议。在返回的时候,要小心谨慎地处理行囊,不要误入石城之西,这里的“石城”具体指代不明,但在诗意中显得是一个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动静结合、声色并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与对旅途中的细节关注。

收录诗词(513)

许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字:用晦(一作仲晦)
  • 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
  • 生卒年:约791~约858

相关古诗词

闻释子栖玄欲奉道因寄

欲求真诀恋禅扃,羽帔方袍尽有情。

仙骨本微灵鹤远,法心潜动毒龙惊。

三山未有偷桃计,四海初传问菊名。

今日劝师师莫惑,长生难学證无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闻韶州李相公移拜郴州因寄

诏移丞相木兰舟,桂水潺湲岭北流。

青汉梦归双阙曙,白云吟过五湖秋。

恩回玉扆人先喜,道在金縢世不忧。

闻说公卿尽南望,甘棠花暖凤池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闻薛先辈陪大夫看早梅因寄

涧梅寒正发,莫信笛中吹。

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折惊山鸟散,携任野蜂随。

今日从公醉,何人倒接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

万峰秋尽百泉清,旧锁禅扉在赤城。

枫浦客来烟未散,竹窗僧去月犹明。

杯浮野渡鱼龙远,锡响空山虎豹惊。

一字不留何足讶,白云无路水无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