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王苏的《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其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和诗人自身的感慨。首句“杰阁风声响海潮”以风声与海潮相呼应,展现出山阁之高和环境的开阔,给人以辽阔壮美的感受。接着,“不胜寒处近层霄”表达了山巅的寒冷,暗示了登高者的辛苦与毅力。
“云邀暮色归山寺,虹挟秋光落野桥”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云和虹赋予了动态,形象地描绘出傍晚时分云彩聚拢山寺,彩虹映照在田野小桥的景象,富有诗意。接下来,“仄径无人支卧柏,清泉终古浸单椒”描绘了山中小径的寂静和清泉环绕着孤零零的花椒树,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
最后,“自怜蒲柳凋零易,济胜常扶瘦沈腰”诗人以蒲柳自比,感叹自己如蒲柳般容易凋零,表达出对时光流逝、自身衰老的感慨,同时也借“济胜常扶瘦沈腰”的动作,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寓言个人境遇,展现了诗人坚韧与感怀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