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的《冬日偶成十首》中的第四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坚守与变化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咫尺有千嶂”以山峰比喻距离,虽然看似近在咫尺,实则隔阂重重,形象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因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疏离感。接下来,“何况见面希”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疏离的程度,即使在物理空间上接近,心灵的接触却异常稀少。
“相去日以远,相期日以非”两句,通过时间的流逝来表达情感的渐行渐远,预示着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里不仅指空间上的距离,也暗含了时间上的流逝,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坚白虽自矢,磨涅亦非宜”则转而探讨事物的本质与外在影响的关系。坚白之物固然是自立的,但若受到磨蚀或改变,则失去了原有的本质,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隐喻,提醒人们要保持自我,避免被外界环境所同化。
“苟非金与石,胡能终勿移”进一步强调了坚持自我、不变迁的重要性。只有像金石一样坚韧不拔,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本色,不随波逐流。
最后,“厥初岂不光,厥后难可知”表达了对事物初始状态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未来难以预测的复杂性。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感慨,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深思。
“安得守贞人,万里相因依”则是对理想中能够坚守自我、相互扶持的人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挚友谊和精神共鸣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坚守与变化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