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语

吴侬曾在山村住,听得村中老人语。

六月祈雨不祈晴,十月祈晴不祈雨。

今年三伏雨水多,官吏祈晴救禾黍。

祈晴得晴虽可喜,农夫车水方劳苦。

汗流如浆面如铁,但要田乾那畏暑。

黑云一片来何忙,心怕雨作身愿凉。

安得长风为吹散,乍可赤体当秋阳。

东桥西桥日荒荒,南圩北圩水茫茫。

中熟下熟亦足饱,尽胜淮头争捕蝗。

形式: 古风

翻译

有个吴地人曾住在山村,常听村中老人们的话语。
六月求雨不求晴,十月盼晴不盼雨。
今年三伏雨水丰沛,官吏祈求晴天以救稻谷。
祈求得晴固然欢喜,农夫们赶车灌田却辛苦。
汗水如流,脸庞如铁,只求田地干涸不怕热。
乌云密布,心中忧虑下雨,宁愿身体清凉。
如何能有长风吹散乌云,宁可光着身子晒秋阳。
东桥西桥日渐荒凉,南边北边田地水汪汪。
早熟晚熟的庄稼已足够填饱,胜过淮河两岸抢夺蝗虫。

注释

吴侬:指吴地的人。
山村:乡村。
老人语:老人们的传统智慧或经验。
六月祈雨:古代农业社会夏季求雨以灌溉。
十月祈晴:秋季希望天气晴朗以利于收割。
官吏祈晴:官府官员关心百姓农业生产。
禾黍:泛指谷物。
车水:用牛车抽水灌溉。
劳苦:辛苦劳累。
田乾:田地干燥。
暑:炎热。
黑云:象征阴雨。
心怕雨:担忧下雨。
长风:大风。
乍可:宁可。
东桥西桥:形容景象荒凉。
南圩北圩:南方和北方的圩田。
中熟下熟:成熟的农作物。
淮头:淮河流域。
捕蝗:捕捉蝗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景象,反映出农民对天气变化的深刻感受和直接影响。开篇“吴侬曾在山村住,听得村中老人语。”通过设定主角居住环境及与老人的交流,引出了下文关于农事和天气祈求的主题。

“六月祈雨不祈晴,十月祈晴不祈雨”两句点明了农业生产对季节性降水的依赖,这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常见的智慧。接着,“今年三伏雨水多,官吏祈晴救禾黍。”表达了特定年份内连绵的雨水给农作物带来的困扰,以及政府官员为了保护庄稼而向天气神祈求晴朗。

随后的“祈晴得晴虽可喜,农夫车水方劳苦。汗流如浆面如铁,但要田乾那畏暑。”则展现了尽管获得了所祈的晴好天气,但农民们仍需在炎热中辛勤工作以确保作物生长,不惧烈日。

“黑云一片来何忙,心怕雨作身愿凉。安得长风为吹散,乍可赤体当秋阳。”这些句子透露出农民对于突如其来的阴霾天气的担忧,以及渴望持续的微风以消暑解热。

最后,“东桥西桥日荒荒,南圩北圩水茫茫。中熟下熟亦足饱,尽胜淮头争捕蝗。”则描绘了秋收时节的丰收景象,以及人们在收获季节对抗害虫以保护粮食的努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农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出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对于天气变化的无奈和渴望。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步出上东门

步出上东门,肺肺东门柳。

彼美窈窕娘,惜为荡子妇。

中堂裁衣裳,刀尺常在手。

之子未归家,何以奉箕帚。

为君长相思,踯躅岁云久。

思君头易白,惜无百年寿。

谁能学仙人,辟谷但饮酒。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饮少

此中无他肠,饮少乃辄醉。

眼眩力不支,便欲投床睡。

顿空名利心,愿弃人间事。

渊明千载上,当复知我意。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和子野(其二)

此日始生日,避喧作溪行。

出门阻风雪,仆瘁马亦惊。

归卧春一窗,隔窗听雪声。

拥衾守药鼎,客至慵出迎。

颜色日已老,何由得青精。

未能歌雪儿,聊复呼曲生。

梦中游西园,一壶梅下倾。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和子野(其一)

少年挟英气,闻鸡慕刘祖。

老来卧蜗牛,风雨懒出户。

酒空薪炭尽,景况讵堪睹。

自叹衫袖短,岂曰不善舞。

形式: 古风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