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渊明佳致在篮舆,子以名亭德不孤。
异代颇能同臭味,休年犹得见规模。
挂檐明月聊堪问,入坐清风不待呼。
我欲典衣供一斗,兴来能赋百篇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山中篮舆亭的生活情景,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开篇“渊明佳致在篮舆”即设定了一个宁静、清雅的环境,"子以名亭德不孤"则表明这位隐者虽身处深山,但他的美德与名声并未因此而受遮蔽。
接下来的“异代颇能同臭味”一句,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年代的人能够共享、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的信念。"休年犹得见规模"则透露了一种时间流转与永恒的对比,尽管岁月悠长,但自然的壮丽景观依旧可见。
中间两句“挂檐明月聊堪问,入坐清风不待呼”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与自然交流的情景。"挂檐明月"形象生动,"聊堪问"表达了一种随意而自然的询问态度;"入坐清风"则是诗人体验到清风拂面,不需召唤即至。
末尾两句“我欲典衣供一斗,兴来能赋百篇无”展示了诗人的生活自足以及创作的热情。"我欲典衣供一斗"可能暗示着一种简单而质朴的生活方式,而"兴来能赋百篇无"则表达了一种灵感如泉涌出的状态,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精神寄托以及个人理想生活的向往。
不详
淡泊幽人趣,萧条隐者居。
疏帘隔花竹,净几展图书。
自向交游密,何拘礼法疏。
为言陶靖节,吾亦爱吾庐。
野鹤元同性,晴山正满门。
那知有城市,初不异丘樊。
水静嫌风挠,花开畏蝶喧。
应当如是观,客至亦忘言。
安城西有庆云乡,山秀溪明出孟尝。
每见朱门推恺悌,遂令贫士有辉光。
君家太尉威名远,世谱观文德泽长。
苍狗白衣何足道,古今兴废两茫茫。
此地堪营屋,何山更采薇。
怪松拿石出,好鸟傍人飞。
衰相年来见,幽寻乱后稀。
郎君似冰玉,令我亦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