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三日至芗山寺刘薰卿在焉

置身松下莫忘尘,况在松之上置身。

荒垒中盘平卧斗,澄江外抱曲拖绅。

春熙天色如初醉,烟肃山容若半颦。

晋郡犹馀晋时事,幽人疑是避秦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身处松林之中,切勿忘记尘世烦恼,更何况是在松树之巅。
在荒废的营垒中,我平躺如同争斗,面对澄澈江水,仿佛衣带被山水环绕弯曲。
春天的阳光让天空如微醺般温暖,烟雾缭绕的山色像半蹙的眉头。
晋地仍保留着晋代的遗迹,幽居之人仿佛在躲避秦朝纷扰。

注释

置身:处于,处在。
莫忘:不要忘记。
尘:世俗之事,烦恼。
荒垒:废弃的营垒。
平卧:平躺。
斗:争斗,比喻生活中的困扰。
春熙:春日和煦。
烟肃:烟雾凝重。
半颦:半皱眉头,形容山色阴郁。
晋郡:指晋代的地方。
幽人:隐士。
秦人:秦朝时期的人,这里可能象征历史变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置身于松林之中,感受到自然与宁静,超脱世俗的氛围。"置身松下莫忘尘"表达了诗人提醒自己即使身处美景也要保持清醒,不被尘世纷扰所牵绊。"况在松之上置身"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然之感,仿佛超越了一般人的位置。

诗人描述了自己在荒废的垒石上悠闲地躺卧,眼前是澄澈的江水和蜿蜒曲折的山势,犹如一幅宁静的画面。"春熙天色如初醉,烟肃山容若半颦"运用比喻,将春天的温暖阳光比作初醒的醉态,山峦在烟雾中若有所思,显得静谧而深沉。

最后一句"晋郡犹馀晋时事,幽人疑是避秦人",诗人借历史典故,暗示眼前的环境曾有过往的历史痕迹,而他自己则像一个隐士,仿佛在逃避现实的喧嚣,寻找内心的安宁。整首诗以松林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淡然态度。

收录诗词(896)

曾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入广至赣雪霁天朗聊舒耳目

数自离家今几程,半风半雨半阴晴。

白云故作关愁色,乌鹊争为报喜声。

来耗得梅偷传送,去途惟柳管将迎。

囊中少带江西雪,见说五羊烟瘴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入德庆舟中看雨

云合苍天怒,风生老木号。

雨跳珠点急,浪涌雪花高。

作爽轻头目,俄寒竖发毛。

顽躯金气盛,敢与瘴相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十一月六日雨至次月一日始霁

数自初旬至末旬,雨犹末了雪相寻。

千山草木收元气,万里乾坤入太阴。

城郭谯楼吹冻角,郊原驿舍捣寒砧。

静听年少心须折,幸我已无年少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十六日立春舟中晚眺

风住帆维软,人齐橹响匀。

津桥横汲具,岸树挂酤巾。

乱石知何处,孤篷任此身。

三叹谢陈岁,一笑接新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