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十二时偈(其三)》由唐代诗人文偃所作,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展现了佛教中关于宇宙与个体、真理与存在之间深刻关联的哲思。
“平旦寅,三昧圆光证法身。” 开篇即以“平旦寅”点明时间,象征着一天之始,万物初醒,也是心灵觉醒的时刻。三昧圆光,指的是禅定中的光明境界,是修行者内心达到纯净、专注状态的表现。证法身,则意味着通过修行,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本质,即与宇宙真理相契合的法身。
“大千世界掌中收,色透髑髅谁得亲。”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宇宙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大千世界,代表了广阔无垠的宇宙,而修行者却能将其“掌中收”,意指通过内心的洞察与领悟,能够把握住宇宙的奥秘。色透髑髅,用髑髅(骷髅)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强调即使在生命最微小、最脆弱的状态下,也能穿透表象,触及事物的本质。这里提出的问题“谁得亲”,则是在探讨真正理解与体验到这种超越表象、触及本质的连接,需要何种深刻的洞察力与内在的觉醒。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佛教中追求内心觉醒、洞察宇宙真理的主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一追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