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曝书》,是清代诗人戴梓所作。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六月六日这一天,为了防止书籍受潮而曝晒书籍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书籍比作需要照料的生命,表达了对书籍的珍视之情。
诗的开头“计日今为六月六,老屋迎旸成火域”描绘了夏日炎炎,阳光直射的情景,预示着即将进行的曝晒行动。接着“宫闺邸第及穷檐,晒衣自古沿流俗”点明了曝晒衣物的传统习俗,同时也暗示了书籍与衣物一样,都需要在阳光下得到适当的照顾。
“我无馀衣可免劳,惟有残书十馀簏”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书籍的珍惜,即使没有多余的衣物可以晾晒,但还有十数簏的书籍需要处理。接下来“呼僮罗列向晴阶,纸故潮生蠹蕃育”描述了作者命令仆人将书籍摆放在阳光充足的台阶上,防止书籍受潮,同时引出了书籍容易受到虫蛀的问题。
“揩踏涂抹不尽戕,万头鼠窜横屠戮”形象地描绘了书籍在曝晒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害,如灰尘、污渍等。而“老倦时酣午梦中,梦蠹周回向余哭”则通过梦境进一步强化了书籍的脆弱性和作者的忧虑。
最后,“公为怜书命摊曝,不思书是我邦国。食斯饮斯居亦斯,个中天地成文族。公今为书不为生,轻重相衡情惨酷。神销口阻莫能应,醒来急命收残牍。吁嗟命重书自轻,万编随蠹谋其生。”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深厚情感,以及在保护书籍与日常生活的平衡中所面临的矛盾和痛苦。诗中强调了书籍对于国家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书籍命运的深切关怀。
整体而言,《曝书》一诗通过对曝晒书籍这一日常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书籍的珍爱之情,以及在保护书籍与日常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的复杂心情。诗中充满了对知识、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