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十首(其八)

江水深成窟,潜鱼大似犀。

赤鳞如琥珀,老枕胜玻璃。

上客举雕俎,佳人摇翠篦。

登庖更作器,何以免屠刲。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江水深得像洞穴,隐藏的鱼儿大得像犀牛。
红色鳞片如琥珀般晶莹,老鲨鱼的骨头比玻璃还珍贵。
尊贵的客人举起盛肉的器皿,美女摇动着翡翠梳篦。
进入厨房又制作新的器具,怎样才能避免宰杀呢?

注释

江水:江河的水。
窟:深洞。
潜鱼:隐藏在水中的鱼。
犀:犀牛。
赤鳞:红色的鳞片。
琥珀:一种透明的树脂化石,颜色金黄或红色。
老枕:老鲨鱼的骨头。
玻璃:透明的硬质材料。
上客:尊贵的客人。
雕俎:雕刻精美的案板和盛肉的器皿。
佳人:美女。
翠篦:绿色的梳子。
登庖:进入厨房。
作器:制作器具。
何以:如何。
免屠刲:避免宰杀。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江景和水生生物的诗,通过对比来突出自然之美。"江水深成窟,潜鱼大似犀",这里“江水”可能指的是长江或其他宽阔的河流,它们的水域广博而深邃,形成了如同洞穴一般的地方,让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中的仙境。"潜鱼大似犀"则形象地描绘了水中生物之巨大,犀在古人心目中是力量和坚韧的象征,用来比喻鱼的大小,不仅强调了鱼的体型,更映射出江水世界的丰富多彩。

接下来"赤鳞如琥珀,老枕胜玻璃"进一步描绘江中的生命。这里的“赤鳞”可能指的是某种带有鲜红色鳞片的鱼类,它们在阳光下闪耀着宝石般的光泽,与珍贵的琥珀相比,显得格外夺目。而"老枕胜玻璃"则描绘了一种古老而坚硬的物象,这里的“枕”可能是指一种生长在江中的水生物,它们的壳体经过岁月的沉淀变得坚不可摧,甚至比通常认为透明易碎的玻璃还要坚韧。

"上客举雕俎,佳人摇翠篦"转而描绘了岸上的生活场景。这里的“上客”可能是指来访的宾客,他们在高处("上")举起精美的器皿("雕俎"),享受着江边的风光与佳人共度时光。而“佳人摇翠篦”,则是一幅柔和温馨的画面,美丽的女子轻轻摇动着装饰有翠绿色羽毛或叶子的扇子("翠篦"),在这诗意盎然的氛围中,她们的形象显得格外温婉。

最后"登庖更作器,何以免屠刲"则似乎是在探讨生命与生存的哲学。这里“登庖”可能是指登上高处或进入厨房(庖),而“更作器”可能意味着不断地制作、准备食物。诗人通过提问"何以免屠刲",似乎在思考如何避免生命间的捕杀和剥皮,这里蕴含了对生命尊严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反思。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洞察,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荆州十首(其九)

北雁来南国,依依似旅人。

纵横遭折翼,感恻为沾巾。

平日谁能挹,高飞不可驯。

故人持赠我,三嗅若为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荆州十首(其十)

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

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

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

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荆门惠泉

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

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

潨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次韵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诗

楚人少井饮,地气常不泄。

蓄之为惠泉,坌若有所折。

泉源本无情,岂问浊与澈。

贪、愚彼二水,终古耻莫雪。

只应所处然,遂使语异别。

泉傍地平衍,泉上山嵽嵲。

君子慎所居,此义安可缺。

古人贵言赠,敢用况高节。

不为冬霜乾,肯畏夏日烈。

泠泠但不已,海远要当彻。

形式: 古风 押[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