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谒归省文书

面拥旌旗鼓乐随,谁知锦被裹疮痍。

吏那秋敛充春赋,兵待朝输作暮炊。

缩手判支穷措大,攒眉书准老沙弥。

此是履翁新活计,雁书多报故人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身披旗帜鼓乐簇拥,却无人知晓他满是伤痛。
官吏在秋天就征收税款,用来应付春天的赋税,士兵们早晨交出武器,晚上只能用来做饭。
他无奈地放弃,如同贫穷的书生,眉头紧锁写下如僧侣般的苦修生活。
这是履翁的新生活方式,他通过鸿雁传递消息,告知旧友这一切。

注释

面拥:身披。
旌旗:旗帜。
鼓乐:鼓乐队。
谁知:却不知。
锦被:华丽的被子(比喻表面的荣华)。
裹疮痍:掩盖伤痛。
吏那:官吏们。
秋敛:秋天征收。
春赋:春天的赋税。
兵待:士兵等待。
朝输:早晨上缴。
暮炊:晚上做饭。
缩手:无奈放弃。
判支:支付。
穷措大:贫穷的书生。
攒眉:皱眉。
书准:写下。
老沙弥:老僧侣。
履翁:诗人自指。
新活计:新的生活方式。
雁书:鸿雁传书。
故人知:告知老朋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外任职,深感仕途艰辛,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关切。诗中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展示了表面上的繁华与底下的苦楚,以及个人的无奈与期盼。

“面拥旌旗鼓乐随”一句,用宏伟的仪仗队伍和热闹的音乐来形容官员外出的威严场面,但紧接着“谁知锦被裹疮痍”揭示了背后的隐痛,表明那看似光鲜的生活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伤痛。这里的对比极强,既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生活的两重性。

“吏那秋敛充春赋”与“兵待朝输作暮炊”,则是描写官员在外辛勤工作的情况,从秋天开始收成到第二年春天再次征税,以及军事上的紧急调动,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

“缩手判支穷措大”与“攒眉书准老沙弥”,则是官员面临困境时内心的挣扎。他们在权衡有限的手段和巨大的决策之间寻找平衡,表现了官场生活中的艰难抉择。

最后,“此是履翁新活计”表明这些都是诗人为生存而做出的新的打算和努力,而“雁书多报故人知”,则透露出诗人的思念之情,不仅是在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思念,更是在通过鸿雁传递消息,希望远方的人们了解自己的处境。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官场生活的复杂性和个人的无奈,还透露出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于家国的关怀。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登延庆佛阁用出郊韵三首(其三)

远峰近嶂似环连,拥翠排青到面前。

可圣可贤桑落酒,不寒不暖菊花天。

吐吞湖海酎金兕,批判烟云挥玉蝉。

此客坐中应不欠,逢场何惜一跫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登延庆佛阁用出郊韵三首(其二)

高阁都将万象收,凭栏睇望兴何悠。

张郎遁世谁家谷,孙子成仙何处洲。

风雨喜无临九日,江山幸有答三秋。

年丰市井多欢笑,老子婆婆亦可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登延庆佛阁用出郊韵三首(其一)

东西南北幸同官,休作班荆解后看。

一笑喜逢粳秫贱,相攀莫待菊茱残。

沙鸥点点投波没,檐鹊声声带日乾。

美景良辰同赏乐,四并谁道古来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登镇海楼

鄮山深处古明州,新有江南客倚楼。

凤阙天连便望日,蛟门海晏不惊秋。

头颅已迫残年景,身口聊为卒岁谋。

萧飒西风吹败叶,满眶清泪自难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