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捧新诗见褒陋止睹五章之绮丽如九奏之凄清其末章末句云谁比天人福皆从积善招天人之比固不敢当积善之徵其来有自味嘉言之若是省薄德以何胜仰谢良知谨次来韵以老去心何用为首希垂采览(其二)

老去心何用,幽居似故林。

移花初得地,种柳已成阴。

减食喂饥犬,汲泉防渴禽。

除营闲事外,兀兀任浮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年华老去后心灵有何用处,幽静居住仿佛回归旧时山林。
刚刚移栽的花朵开始扎根,种下的柳树已经绿荫成林。
减少食物喂养饥饿的狗,打水防范口渴的鸟儿。
除了日常琐事,我只专心于无所事事,任由生活起伏沉浮。

注释

老去:指年老。
心何用:心灵有何用处。
幽居:隐居或安静的生活。
故林:过去的树林,这里比喻旧环境。
移花:移植花卉。
初得地:刚开始在新环境中生长。
种柳:种植柳树。
已成阴:已经长出浓密的树荫。
减食:减少食物。
饥犬:饥饿的狗。
汲泉:打水。
渴禽:口渴的鸟。
除营:除去日常经营。
闲事:琐事。
兀兀:形容无所事事的样子。
浮沈:比喻生活的起落和沉浮。

鉴赏

这首诗是由唐末宋初的文学家李昉所作,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晚年生活状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界的观察。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老去心何用”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面对衰老时的心态转变,表明在年迈之际,对于世事的追求已经大为减少。接着,“幽居似故林”则描绘出诗人隐居山林的情景,通过“故林”的形象传达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移花初得地,种柳已成阴”两句展示了时间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这里,“移花”与“种柳”都是诗人对时间流转的一个写照,同时也是诗人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即使在隐居生活中,也不忘积极参与自然,创造生机。

“减食喂饥犬,汲泉防渴禽”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仁慈之心。在这里,“减食”与“喂犬”,“汲泉”与“防禽”的对应,既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也表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

最后,“除营闲事外兀兀任浮沈”则是诗人对于那些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这里,“兀兀”形容心境的平和与悠然,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晚年生活的描写和自然界的观察,展现了诗人的超脱与宁静,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91)

李昉(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 字:明远
  • 籍贯: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
  • 生卒年:925年-996年2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又捧新诗见褒陋止睹五章之绮丽如九奏之凄清其末章末句云谁比天人福皆从积善招天人之比固不敢当积善之徵其来有自味嘉言之若是省薄德以何胜仰谢良知谨次来韵以老去心何用为首希垂采览(其四)

老去心何用,闲吟月正中。

细香红菡萏,疏影碧梧桐。

鹤立莓苔径,犬眠兰菊丛。

吾宗不我顾,幽兴与谁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小园独坐偶赋所怀寄秘阁侍郎

烟光澹澹思悠悠,朝退还家懒出游。

静坐最怜红日永,新晴更助小园幽。

砌苔点点青钱小,窗竹森森绿玉稠。

宾友不来春又晚,眼看辜负一年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仙客

胎化仙禽性本殊,何人携尔到京都。

因加美号为仙客,称向闲庭伴野夫。

警露秋声云外影,翘沙晴影月中孤。

青田万里终归去,暂处鸡群莫叹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冬至后作呈秘阁侍郎

节辰才过一阳生,草树依依已有情。

杨柳莫嫌凋旧叶,牡丹还喜动新萌。

潜惊绿竹微添翠,暗觉幽禽渐变声。

从此日长天又暖,时时独入小园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