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古木迷鸦,虚堂起燕,欢游转眼惊心。

南圃东窗,酸风扫尽芳尘。

鬓貂飞入平原草,最可怜、浑是秋阴。夜沈沈。

不信归魂,不到花深。

吹箫踏叶幽寻去,任船依断石,袖裹寒云。

老桂悬香,珊瑚碎击无声。

故园已是愁如许,抚残碑,却又伤今。更关情。

秋水人家,斜照西泠。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翻译

古老的树木让乌鸦迷失,空荡的厅堂里燕子飞舞,快乐的时光转瞬即逝,令人心惊。
南边的菜园和东窗,冷风吹过,扫去了所有的芬芳尘埃。
鬓发斑白的人像飞入平原的貂鼠,最令人怜惜的是满眼都是秋天的阴霾。夜晚深沉。
我不相信亡者的灵魂,不会深入繁花深处。
他吹着箫,踩着落叶寻找幽静之地,任凭小船停靠在断石旁,衣袖中裹着寒冷的云雾。
老桂树散发着香气,珊瑚轻轻碰撞却无声无息。
故乡的景象已让人如此忧愁,抚摸残破的碑文,又勾起了对现今的悲伤。这一切都牵动着情感。
夕阳下,秋水人家映照在西泠桥畔。

注释

古木:古老的树木。
迷鸦:让乌鸦迷失。
虚堂:空荡的厅堂。
起燕:燕子飞舞。
浑:全,满。
秋阴:秋天的阴霾。
归魂:亡者的灵魂。
花深:繁花深处。
吹箫:吹着箫。
袖裹寒云:衣袖中裹着寒云。
老桂:老桂树。
珊瑚碎击:珊瑚轻轻碰撞。
抚残碑:抚摸残破的碑文。
伤今:对现今的悲伤。
斜照:夕阳。
西泠:西泠桥。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深秋的萧瑟与哀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开篇“古木迷鸦,虚堂起燕”两句,勾勒出一幅荒凉古寺的画面,古树参天,乌鸦栖息其间,而空旷的大殿里却有燕子飞舞,这种对比强烈地烘托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欢游转眼惊心”一句,则透露了诗人在此环境中的复杂情感,既有过往欢乐时光的回忆,也有面对现实的震惊和悲哀。接下来的“南圃东窗,酸风扫尽芳尘”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萧瑟与凄凉,那些曾经生机勃勃的花朵现在已被秋风吹拂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了一地的落叶和尘埃。

“鬓貂飞入平原草,最可怜、浑是秋阴。”这里的“鬓貂”指的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它飘逸飞动,似乎也被秋风所牵扯,跌落在广袤的平原之上,这不仅是物象的凄凉,更是诗人情感世界的写照。紧接着“夜沈沈。不信归魂,不到花深。”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留恋,以及面对现实的悲痛和不忍。

“吹箫踏叶幽寻去”一句,通过诗人的行动来展现其内心的独白与沉思,而“任船依断石,袖裹寒云。”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寂寞孤独的情怀。这里的船不再是行进的象征,而是停驻在断石旁,似乎也失去了方向和希望。

最后,“老桂悬香,珊瑚碎击无声。”表达了岁月流逝后自然之美依旧,但已无人欣赏;“故园已是愁如许,抚残碑,却又伤今。更关情。”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愁绪和对往日的眷恋,以及面对现实的悲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心境,是一篇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301)

张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 字:叔夏
  • 号:玉田
  • 生卒年:1248年-1320年

相关古诗词

高阳台.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减字木兰花.寄车秀卿

锁香亭榭。花艳烘春曾卜夜。空想芳游。

不到秋凉不信愁。酒迟歌缓。月色平分窗一半。

谁伴孤吟。手擘黄花碎却心。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惜红衣.赠伎双波

两剪秋痕,平分水影,炯然冰洁。

未识新愁,眉心倩人贴。

无端醉里,通一笑、柔花盈睫。痴绝。

不解送情,倚银屏斜瞥。

长歌短舞,换羽移宫,飘飘步回雪。

扶娇倚扇,欲把艳怀说。

□□杜郎重到,只虑空江桃叶。

但数峰犹在,如傍那家风月。

形式: 词牌: 惜红衣

探芳信.西湖春感寄草窗。别本作次周草窗韵

坐清昼。正冶思萦花,馀酲倦酒。

甚采芳人老,芳心尚如旧。

消魂忍说铜驼事,不是因春瘦。

向西园,竹扫颓垣,蔓萝荒甃。风雨夜来骤。

叹歌冷莺帘,恨凝蛾岫。愁到今年,多似去年否。

旧情懒听山阳笛,目极空搔首。

我何堪,老却江潭汉柳。

形式: 词牌: 探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