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翻译

黄莺巢居在密叶之间,柳絮轻轻飘落在湖面。斜阳已近暗淡,断桥处有返家的归船。还能有几番春游?赏花又要等到明年。春风且陪伴着蔷薇留住吧,因为等到蔷薇开花时,春光已经非常可怜。更令人感觉凄楚不堪,掩隐在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昔日是何等的热闹喧阗,如今却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就连那些清闲的白鸥,也因新愁而白了发颠。我再也没有心愿,去重温纵情欢乐的旧梦,只把自家的层层大门紧掩,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我怕见那飞花片片的声音,更怕见那悲切的声声啼鹃。

注释

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
”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西泠:西湖桥名。
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
辛弃疾《菩萨蛮》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淡的春日愁绪,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往昔游踪的回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这里,诗人用“接叶”、“平波”、“断桥”等景象,营造出一幅静谧而又有些许凄凉的画面。春天的湖水波澜不惊,树叶与花瓣轻轻相触,而远处的桥在斜阳下显得那么孤独和冷清。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每次春天到来,总是在观赏花朵,但转眼间,又是一年的轮回。这样的情感充满了对逝去美好的追念和未来的无奈。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这里,“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气息,而“蔷薇”则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诗人似乎在感叹,连这些小花也承受了春天的无情变迁。

“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这样的景象和心境,更添了一份凄凉。远处的山峦被绿意覆盖,而近处则是些许荒废的烟雾,仿佛一切都在诉说着时间的力量。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诗人提及了往昔的燕子,即那些曾经的欢乐时光,现在却只能在繁密的苔藓和弯曲的小径中寻觅。景色依旧,却不见当年的欢笑。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新的忧愁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来,连那些曾经的边缘,也被新的春天所覆盖。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不愿再触,只想关闭心扉,沉浸在浅浅的醉意和安静的睡眠中。

“怕见飞花,怕听啼鹃。”这样的心境,连春天的花朵与鸟鸣都成了诗人内心恐惧的源泉。

收录诗词(301)

张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 字:叔夏
  • 号:玉田
  • 生卒年:1248年-1320年

相关古诗词

减字木兰花.寄车秀卿

锁香亭榭。花艳烘春曾卜夜。空想芳游。

不到秋凉不信愁。酒迟歌缓。月色平分窗一半。

谁伴孤吟。手擘黄花碎却心。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惜红衣.赠伎双波

两剪秋痕,平分水影,炯然冰洁。

未识新愁,眉心倩人贴。

无端醉里,通一笑、柔花盈睫。痴绝。

不解送情,倚银屏斜瞥。

长歌短舞,换羽移宫,飘飘步回雪。

扶娇倚扇,欲把艳怀说。

□□杜郎重到,只虑空江桃叶。

但数峰犹在,如傍那家风月。

形式: 词牌: 惜红衣

探芳信.西湖春感寄草窗。别本作次周草窗韵

坐清昼。正冶思萦花,馀酲倦酒。

甚采芳人老,芳心尚如旧。

消魂忍说铜驼事,不是因春瘦。

向西园,竹扫颓垣,蔓萝荒甃。风雨夜来骤。

叹歌冷莺帘,恨凝蛾岫。愁到今年,多似去年否。

旧情懒听山阳笛,目极空搔首。

我何堪,老却江潭汉柳。

形式: 词牌: 探芳信

探春慢

列屋烘炉,深门响竹,催残客里时序。

投老情怀,薄游滋味,消得几多凄楚。

听雁听风雨,更听过、数声柔橹。

暗将一点归心,试托醉乡分付。借问西楼在否。

休忘了盈盈,端正窥户。

铁马春冰,柳蛾晴雪,次第满城箫鼓。

闲见谁家月,浑不记、旧游何处。

伴我微吟,恰有梅花一树。

形式: 词牌: 探春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