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其二)

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

夷齐与箕微,均为识三纲。

我所领小垒,可容久徜徉。

亦欲拾之去,群盗纷寇攘。

勉强不得已,芟恶完善良。

完国非我责,完郡亦何伤。

幸保千里民,不为剑戟戕。

奸鬼伏肘腋,两贼程与黄。

门生讦座主,婿不顾糟糠。

妄告无反坐,官吏饱贿赃。

一朝掷笏绶,仅有书几囊。

辛巳至庚子,阖门饥欲僵。

二十年不仕,愚意谁揣量。

苟生内自愧,一思汗如浆。

焉得挂海席,万里穷扶桑。

茅屋荫松菊,槿篱畦芋姜。

读书粗知道,晦遁攀馀芳。

诗文亦不俗,千篇垂琳琅。

今汝往筮仕,已踰四十强。

萧然乏行李,艰甚谋聚粮。

此皆我之过,弃官畏祸殃。

以致儿女辈,无不羸以尪。

行行燕山下,悠悠易水傍。

北风无时无,南人少裘裳。

汝父近八帙,汝母七旬将。

苟可得一职,归甘泌之洋。

生理我无策,徒此歌慨慷。

壮士一大笑,出门青天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为送其子赴任所作,情感深沉,内容丰富,既有对儿子的勉励,也有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首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借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兴衰更替的感慨。接着,“夷齐与箕微,均为识三纲”则点明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引出后文对个人行为的反思。

“我所领小垒,可容久徜徉”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景,流露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亦欲拾之去,群盗纷寇攘”则反映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以及诗人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完国非我责,完郡亦何伤”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淡泊态度,而“幸保千里民,不为剑戟戕”则表达了对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怀。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列举各种社会现象,如门生背叛、官吏贪污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一朝掷笏绶,仅有书几囊”描述了诗人放弃官场生活,回归简朴的场景,体现了他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二十年不仕,愚意谁揣量”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选择的反思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苟生内自愧,一思汗如浆”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愧疚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焉得挂海席,万里穷扶桑”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欲望。“茅屋荫松菊,槿篱畦芋姜”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宁静与和谐。

“读书粗知道,晦遁攀馀芳”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文亦不俗,千篇垂琳琅”赞扬了诗人的文学成就,表达了对他作品的敬仰。

最后,“今汝往筮仕,已踰四十强”是对儿子即将步入官场的勉励和支持。“萧然乏行李,艰甚谋聚粮”反映了儿子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此皆我之过,弃官畏祸殃”表达了诗人对儿子未来可能遭遇的担忧和对自己的反省。“以致儿女辈,无不羸以尪”则表达了对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关心。

“行行燕山下,悠悠易水傍”描绘了儿子离家远行的场景,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故乡的思念。“北风无时无,南人少裘裳”反映了北方的寒冷和南方人的衣着不便,暗示了儿子将面临的环境挑战。“汝父近八帙,汝母七旬将”表达了对父母年事已高的担忧。“苟可得一职,归甘泌之洋”则是对儿子能够获得职位的期望,以及希望他能回到家人身边。

“生理我无策,徒此歌慨慷”表达了诗人对儿子未来生活的忧虑和对自身无法提供帮助的无奈。“壮士一大笑,出门青天长”则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儿子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走出自己的道路。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儿子的关爱和期待,也有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送方复大宣城学录(其二)

方氏来南汉闰时,蒸尝所在富孙枝。

歙溪真应仙翁墓,严濑玄英处士祠。

邂逅弟兄元共祖,殷勤子我总能诗。

因风不要花瓜颗,梅老遗篇幸寄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六月十二日侍郎桥感事

□大历历七南朝,几□□潮夜复潮。

湖上已无□□□,□□□有侍郎桥。

官同谢傅惭高洁,位过周公肆吝骄。

□□□心木绵鬼,秽声不与骨俱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那更廉织雨,谩道玉为堂。

形式: 押[阳]韵

东野平陵图

鞅掌不可耐,壮士缚申卯。

驱驴古平陵,水木乐幽茂。

苦吟到斜日,危坐类持钓。

俗情见摆落,鹅雁极众口。

两曹第忍之,适满百乃报。

吾终不以此,而易彼升斗。

小裁鹤料案,官事竟未了。

斯人坐诗穷,咎在亏天巧。

有如发其羃,为谑岂不暴。

理宜得嫌憎,枵腹镇雷吼。

区区尤李氏,此颇天意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