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唐公马上

揭节初悲力不任,赐身终愧谬恩临。

病来气弱归宜早,偷取官多责恐深。

膏泽未施空谤怨,疮痍犹在岂讴吟。

黄昏信马江城路,欲访何人话此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初次揭开篇章,内心充满悲伤,力量难以承受,蒙受恩典深感愧疚。
病体虚弱,应尽早回归,窃取过多官职,恐怕责任重大。
恩惠尚未降临,人们只会抱怨和指责,伤口还在,怎敢歌唱赞美。
黄昏时分,我骑马漫步江城道路,想找谁倾诉这满腔心事。

注释

揭节:开始。
初悲:初次的悲伤。
力不任:无力承担。
赐身:蒙受恩赐的身份。
谬恩:错误的恩典。
临:降临。
病来:病体发作。
气弱:气息微弱。
归宜早:应尽早回家。
官多责恐深:官职过多,责任深重。
膏泽:恩惠。
空谤怨:无实质恩惠却有抱怨。
疮痍:创伤。
岂讴吟:怎能歌唱赞美。
黄昏:傍晚。
信马:随意骑行。
江城路:江边的城市道路。
欲访何人:想去找谁。
话此心:倾诉内心。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了一种深深的自责和忧虑之情。他在开篇便写道“揭节初悲力不任,赐身终愧谬恩临”,说明他对自己的能力感到失望,对于皇上的恩惠感到愧疚。随后,他又提到自己因病而归,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诗人通过“膏泽未施空谤怨,疮痍犹在岂讴吟”一句,表达了对国家政事的担忧。这里,“膏泽”指的是君主的恩惠与治国之策,而作者感叹这些政策尚未得到实施,却已遭受不实之词的攻击;“疮痍犹在”则比喻国家的创伤依旧存在,岂有余兴去吟诗歌。

最后两句“黄昏信马江城路,欲访何人话此心”,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分,诗人骑着马行走在江边小城的道路上,内心充满了对某种事物或情感的寻觅与表达。这里所谓“何人”可能是指能够理解他心意的人,而“此心”则是包含了诗人所有忧虑和自责的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示了王安石在面对政治挫折和个人健康问题时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他个人的悲哀与国家大事的关联。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张德甫奉议

知君非我载醪人,终日相随免污茵。

赏尽高山见流水,唱残白雪值阳春。

中分香积如来钵,对现毗耶长者身。

谁拂定林幽处壁,与君图写继吾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杨乐道述怀之作

素心非不慕前修,自怪因循欲白头。

猎较趣时终琐琐,画墁营职信悠悠。

濠梁最忆知鱼乐,牢策翻惭为彘谋。

尚有故人能慰我,诗成珠玉每相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陆定远以谪往来求诗

牢落何由共一樽,相望空复叹芝焚。

济时尚负生平学,慰我应多别后文。

可但风流追甫白,由来家世出机云。

行吟强欲偷新格,自笑安能到万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次韵陈学士小园即事

墙屋虽无好鸟鸣,池塘亦未有蛙声。

树含宿雨红初入,草倚朝阳绿更生。

万物天机何得丧,百年心事不将迎。

与君杖策聊观化,搔首春风眼尚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