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其一)

高卧只消云半间,随缘栽果与猿攀。

不将此手遮西日,安用吾文移北山。

双燕来时春晻霭,一牛耕处月宽闲。

溪居已息机心久,莫遣惊鸥去不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我只需半间云雾缭绕的小屋,随遇而安地种树,与猿猴为伴。
我不用这双手去遮挡西下的太阳,又何必用我的文章去改变北方的山川。
当双燕归来,春天的雾霭弥漫,耕田的牛儿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自在。
我已经在溪边隐居,抛却了世俗的心机,别让惊飞的鸥鸟离去后再不回来。

注释

高卧:悠闲地躺着。
云半间:半间云雾缭绕的小屋。
随缘: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栽果:种植果树。
猿攀:与猿猴相伴。
遮西日:阻挡夕阳。
吾文:我的文章。
移北山:改变北方的山川。
双燕:两只燕子。
春晻霭:春天的雾气朦胧。
一牛耕处:耕田的牛。
月宽闲:明亮的月光下悠闲。
溪居:溪边的住所。
机心:世俗的心机。
惊鸥:受惊的鸥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高卧只消云半间"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独立生活的向往,"随缘栽果与猿攀"则展现了诗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情怀。不想用手遮挡西边的夕阳,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文章刻在北山之上,这两句强调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自然美景的珍视。

接下来的"双燕来时春晻霭,一牛耕处月宽闲"描述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双燕在春天归来,带来了温馨而迷人的景象;一头牛在明亮的月光下悠然耕作,展示了诗人对于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最后两句"溪居已息机心久,莫遣惊鸥去不还"表达了诗人长期居住于山溪之间,内心早已平静下来,不愿意让任何事情打扰这一切,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永远安宁。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

收录诗词(1488)

方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字:巨山
  • 号:秋崖
  • 籍贯:祁门(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9~1262

相关古诗词

山行(其七)

住世间须出世间,世情何事苦牵攀。

蟠胸自作三分国,觌面相悬两戒山。

大好闭门赢得睡,不多识字煞妨閒。

长须赤脚顽于我,未必淳风不再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山行(其三)

寒食清明数日间,青青杨柳与谁攀。

乾坤不尽云边眼,冰雪相堪屋上山。

时序只将诗拨遣,穷愁聊以酒防閒。

无心自是长生药,莫误丹炉觅大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山行(其四)

声名空自落人间,要是龙鳞不可攀。

春水白鸥多载酒,夕阳黄犊饱看山。

老吾于传懒成癖,之子有诗忙是閒。

四海流传如见问,为言飞鸟倦知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山行(其二)

亦笑吾身立两间,古人辙迹渺难攀。

斯文在昔豹窥管,吾力不量虻负山。

有识共知方寸好,无求方得几多閒。

一春大欠渠诗在,准拟晴时到处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