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

此到西陵路五千,烽台列置若星连。

欲知万骑还千骑,只看三烟与两烟。

不用赤囊来塞下,何须羽檄报军前。

如何向日缘褒姒,无事蓬蓬火又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烽烟的壮阔景象,展示了古代边防军事通信的一种方式。开篇“此到西陵路五千”一句,设定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背景,西陵路长达五千里,显示出疆场的辽远。接着“烽台列置若星连”则描绘了烽火台如繁星般排列的情景,表明边防警戒之严密。

下片“欲知万骑还千骑,只看三烟与两烟”透露出军事信息的传递方式,即通过烽烟来判断敌我兵力多少。这种以少量烽火代表大量兵力的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人智慧,也显示出边塞军人的高度警觉和紧张状态。

“不用赤囊来塞下,何须羽檄报军前”一句,则表明在有烽火台的情况下,即使是传统的信鸽报告也不再需要。这两句通过对比古今通信手段的不同,凸显了烽火台作为边防警报系统的重要性。

最后,“如何向日缘褒姒,无事蓬蓬火又燃”一句,则是诗人感慨地表达了对战争频发、烽烟不断的无奈和忧虑。这里的“如何向日”可能是在询问为什么每天都要与战争打交道,而“缘褒姒”则是用典故来表达这种战争带来的悲哀。最后,“无事蓬蓬火又燃”更是直接地描绘了烽烟四起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烽火台这一军事元素,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又不无忧虑的情境画面。

收录诗词(92)

马之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铜螭署

洛阳当日铸铜螭,徒得形模怪且奇。

玉刺口中藏不见,虫居腹内出无时。

移来建业尚如此,徙在江陵无复兹。

此说流传真诞妄,便当不信不须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善泉池

十顷青瑶浸碧流,更添景趣极深幽。

帝为九洲十八岛,上有五城十二楼。

苕霅荷花风度晓,潇湘芦竹雨生秋。

昭明心想知何似,好听骑鲸汗漫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景阳井

应说兵来且莫降,急寻宫井共深藏。

侧身待作凌波步,仰首还成半面妆。

已分葬埋依古甃,可怜牵挽出银床。

至今汲水人皆说,犹带烟脂旧日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焚衣街

玉指亲裁五彩衣,尚方工作极纤奇。

看来亡国都缘此,■向通衢了不遗。

鹬羽化为青烧去,雉头还有紫烟随。

更须大字书华表,要使将来尽得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