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居效贾岛

岩岩百尺屋,山鬼寂四壁。

独抱震馀桐,横此风中石。

梦见一道者,手持青瓦砾。

谓此有至音,世人不能识。

粟尘起嵯峨,沧海寄一滴。

语罢失其处,觉来空叹息。

摄衣起楚歌,断弦如裂帛。

悬藤月露深,蛟龙舞其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岩居效贾岛》是宋代诗人谢翱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神秘的山间景象,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首句“岩岩百尺屋,山鬼寂四壁”以“岩岩”形容山峰之高峻,以“百尺屋”比喻隐居之所,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着“山鬼寂四壁”则暗示了环境的寂静与神秘,仿佛连山中的鬼神都显得格外安静。

“独抱震馀桐,横此风中石”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坚韧的主题。诗人独自抱着被地震破坏的桐木,将其横置于风中的岩石上,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也象征着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

“梦见一道者,手持青瓦砾”描绘了一个梦境,梦中的神秘人物手持青色的瓦砾,暗示了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或启示。这与前文的孤独形象形成对比,似乎预示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某种真理或智慧的渴望。

“谓此有至音,世人不能识”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所见所闻具有非凡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可能为常人所不解。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独特感知的自信,以及对普遍认知局限性的反思。

“粟尘起嵯峨,沧海寄一滴”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微小与宏大并置,强调了个体在宇宙面前的渺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这里“粟尘”与“沧海”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事物的相对性。

“语罢失其处,觉来空叹息”描述了梦境结束后,诗人回想起梦中的话语,却已无法寻回梦中人的踪迹,只能在醒来后发出空洞的叹息。这既是对梦境的留恋,也是对现实与理想之间距离的感慨。

最后,“摄衣起楚歌,断弦如裂帛”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他试图通过歌唱来表达心中的情感,但最终只能让断弦如同裂帛般破碎,象征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断裂。

“悬藤月露深,蛟龙舞其侧”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结尾,既是对前文孤独与神秘氛围的延续,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藤蔓在月光下显得更加深邃,蛟龙在旁舞动,既是一种自然美的展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渴望,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的复杂心境。

收录诗词(294)

谢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皋父,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 字:皋羽
  • 号:宋累
  • 生卒年:1249—1295

相关古诗词

萍间稚荷效王司马体

初萍半含絮,顷刻开数亩。

荷生浮其间,风雨足解后。

百年游子心,欲作千岁久。

昔为浮萍根,今为稚荷藕。

荷高刺已生,鱼游触其首。

离离荷下萍,吹向白鱼口。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二月十日

山居少四邻,槠叶半为薪。

野色生遥念,空江滞此身。

风涛春忆越,亲旧晚游秦。

独拟寻鸡犬,云萝挂葛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九日韶卿子善有约不至子静亦归桐庐与景云饮瀑下作

揉蓝染钓缗,欲老此江滨。

九日寒泉水,他年白发身。

邻州曾约客,别业未归人。

嗅菊知吾事,那能更问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山阴道中呈郑正朴翁

杨柳远天色,野风来水涯。

异乡同梦客,今雨故人家。

越树夜啼鸟,禹陵冬落花。

悠悠江海意,为尔鬓先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