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赞也喜,骂也喜。醒也睡,困也睡。
善男子起,法性如是。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禅宗思想,描绘了对生活状态的深刻理解与接纳。"赞也喜,骂也喜",表明了诗人对于外界评价的超然态度,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能以欢喜心接受,体现了内心的平和与宽广。"醒也睡,困也睡",则展现了对生活日常的自然接纳,无论是清醒还是困倦,都以睡眠作为应对,表现出一种随缘而安的生活哲学。"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最后两句将个体的行为与佛法的真理联系起来,暗示着无论行为如何,其本质应遵循佛法的教义,即法性,展现出一种内在的修行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述和尚的三种睡眠状态,隐喻了对生活、自我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洞察,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对外界评价的淡然以及对佛法真理的追求与实践。它不仅是一首对特定人物的赞颂之作,更蕴含了广泛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智慧。
不详
棚入啰扎,君子可入。
附子同乡一样辣,酸馅嚼破一团铁。
馅子一句,未敢相许。弗是没人情,个中无肯路。
客吟灯残,猿啼月落。衲帔蒙头,千岩万壑。
指破凡夫,为等觉妙觉。齐大小乘,于钱索井索。
纵大辩于谈笑,寄虚怀于冥莫。
所谓百轴宗镜之文,如太山之一毫芒。
巍巍堂堂,炜炜煌煌。非心亦非佛,破镜不重光。
絷空云带,补太虚缝。秘以自传,公与众共。
卷覆大千舌于洋屿云门,不与摩竭同条。
袖掷大千手于梅州衡阳,不与净名同梦。
至于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洎百家异氏之书,杂然前陈,无断无灭,有元有统。
瞥转一机,五峰敛眉。伎俩尽也,放下竹篦。
宝几在前,如意在手。禹背汤肩,河目海口。
南岳山中得圣师,投针钵水了无疑。
法华同听真精进,直到灵山未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