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龙丘岩精舍诗

法堂犹集雁,仙竹几成龙。

聊承丹桂馥,远视白云峰。

风窗穿石窦,月牖拂霜松。

暗谷留征鸟,空林彻夜钟。

阴崖未辨色,叠树岂知重。

溘此哀时命,吁嗟世不容。

无由访詹尹,何去复何从。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翻译

法堂上雁群依旧聚集,仙竹几乎要化作龙形。
暂且享受着丹桂的芬芳,遥望那白云缭绕的山峰。
风穿过石洞的窗户,月光擦过霜冻的松枝。
幽暗的山谷中飞鸟停留,空旷的树林里整夜回荡着钟声。
阴暗的悬崖分辨不出颜色,层层叠叠的树木怎能知晓其重量。
忽然间哀叹人生的际遇,唉声叹气世间难以相容。
无法访问智慧的詹尹,未来何去何从一片茫然。

注释

法堂:佛教寺院中讲经说法的地方。
集雁:聚集的雁群,比喻人群聚集。
仙竹:形容竹子形态优美,有如仙境之物。
成龙:比喻事物发展到极致,有变化为龙的潜力。
丹桂:红色的桂花,常用来象征高洁或美好的事物。
白云峰:指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征远离尘嚣的境界。
风窗:通风的窗户。
石窦:石头间的孔穴。
月牖:月光照进的窗户。
霜松:覆盖着霜的松树,象征坚韧不拔。
暗谷:光线昏暗的山谷。
征鸟:远行的鸟,比喻离家远行的人。
阴崖:背阴的山崖。
叠树:重重叠叠的树木。
哀时命:对当前命运的哀叹。
世不容:不被世俗所接纳。
詹尹:古代智者的名字,这里泛指智慧的导师或顾问。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自然景观,充满了神秘与超脱尘世之感。开篇“法堂犹集雁”、“仙竹几成龙”,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眼中的一片祥瑞之地,那里的建筑(法堂)如同天上的仙境,而普通的植物(竹子)则似乎在蜕变为神龙。接下来的“聊承丹桂馥”、“远视白云峰”,继续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人似乎与天界相通,感受着仙气,同时又能望见遥远的云雾缭绕的山峰。

第三、四句“风窗穿石窦”、“月牖拂霜松”,则描写了诗人所居之处,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岩穴。这里,自然界的元素如风和月光,都成为诗人隐逸生活的一部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而“暗谷留征鸟”、“空林彻夜钟”,则透露出一种寂静而又略带哀伤的情感。诗人在深邃的山谷中留住了归巢的鸟儿,而那空旷的林间,传来了夜晚的钟声,似乎在诉说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忧思。

最后,“阴崖未辨色”、“叠树岂知重”,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界深层次感悟和探索之情。诗人站在阴森的山崖上,无法辨识周遭环境的颜色,而那重叠的树林,也似乎在暗示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深度或是生命的沉重。在“溘此哀时命”、“吁嗟世不容”,诗人流露出对时代命运的悲哀,以及对于一个不再能够包容自己的世界的无奈。而结尾的“无由访詹尹”、“何去复何从”,则是诗人在表达一种迷茫和失落,似乎在寻找着一条通往过去或未来的路,却又感到前途渺茫,不知何去何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个人命运深刻的思考。

收录诗词(104)

江总(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 字:总持
  • 生卒年:519~594

相关古诗词

入摄山栖霞寺诗并序

净心抱冰雪,暮齿逼桑榆。

太息波川迅,悲哉人世拘。

岁华皆采穫,冬晚共严枯。

濯流济八水,开襟入四衢。

玆山灵妙合,当与天地俱。

石濑乍深浅,崖烟递有无。

缺碑横古隧,盘木卧荒涂。

行行备履历,步步辚威纡。

高僧迹共远,胜地心相符。

樵隐各有得,丹青独不渝。

遗风伫芳桂,比德喻生刍。

寄言长往客,悽然伤鄙夫。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

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

北宫命箫鼓,南馆列旌麾。

绣柱擎飞阁,雕轩傍曲池。

醉鱼沈远岫,浮枣漾清漪。

落花悬度影,飞丝不碍枝。

树动丹楼出,山斜翠磴危。

礼周羽爵遍,乐阕光阴移。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三善殿夜望山灯诗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采珠非合浦,赠佩异江滨。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诗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