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拂云朱槛捧昭回,静对铜浑水镜开。
太史只知频奏瑞,苍生无计可防灾。
景公进德星曾退,汉帝推诚日为回。
何事旷官全不语,好天良月锁高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司天台上静思的境象。"拂云朱槛捧昭回,静对铜浑水镜开",开篇即以鲜明之笔勾勒出司天台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观,以及诗人面对澄清如镜的水面沉思。接下来"太史只知频奏瑞,苍生无计可防灾",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太史频繁奏报吉祥之事与无法预防的灾难之间的矛盾感受。
"景公进德星曾退,汉帝推诚日为回"一句,通过历史上的例子表达了对君主以德治国、顺应自然之道的赞美和期待。然而,诗人在"何事旷官全不语,好天良月锁高台"中流露出一种无言的哀愁,对于现实中的官职与个人情感之间的隔阂感到困惑。
最后一句"好天良月锁高台",则是诗人在美好的时光里,将自己封锁在高台之上,以此来逃避尘世的喧嚣。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个人情怀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的追求。
不详
秋来缘树复缘墙,怕共平芜一例荒。
颜色不能随地变,风流唯解逐人香。
烟含细叶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黄。
深谢栽培与知赏,但惭终岁待重阳。
怪来莺蝶似凝愁,不觉看花暂湿头。
疏影未藏千里树,远阴微翳万家楼。
青罗舞袖纷纷转,红脸啼珠旋旋收。
岁旱且须教济物,为霖何事爱风流。
谁到山中语,雨馀风气秋。
烟岚出涧底,瀑布落床头。
至道亦非远,僻诗须苦求。
千峰有嘉景,拄杖独巡游。
荣枯无路入千峰,肥遁谁谐此志同。
司寇亦曾遭鲁黜,步兵何事哭途穷。
桧松瘦健滴秋露,户牖虚明生晚风。
山思更清人影绝,陇云飞入草堂中。